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記行
七月一日,飛機在上海浦東機場降落。在經過了三年疫情的隔離後,我再度來到大陸來進行學術交流。這次是應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邀約,來進行八天的講學與交流。在過去幾年間,差不每一、兩年就有機會到大陸的高校來訪問,其中好個機會都是拜在台陸生的引介,包括北京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工程學院、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此外也參加過幾次不在校內的工作營,包括在唐山、河南姜庄、福州閩安等地。
江蘇理工學院位於常州,其位置大約在上海和南京的中間,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地方,連在台陸生都不曉得它的具體地理位置在哪裡。不過這裡其實出了不少名人,包括我們在台灣較熟悉的趙元任、吳稚暉、瞿秋白、陸小曼、周璇等人物,據說蘇東坡也是在這裡結束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江蘇理工學院並非211,985等大陸的一線大學(相當於我們台灣頂尖大學),但是能來這裡了解一下大陸二線大學的情況總是一件有趣的事,更何況我們輔大也不是台灣的頂大。「有教無類因才施」的匾額還掛在我研究室的牆上呢。
這次邀請我來的是藝術學院的邰杰院長,他曾經在2018年來輔大藝術學院訪問,當時曾有一面之緣,據他說他對台灣的印象非常好。這回他找我來,主要是針對他們的環境藝術系學生舉辦了一個「景觀設計前沿專題研究營」,希望我能以校外專家的身份來進行教學。但他給我的任務還不輕,總共八天的課程,上午演講,下午則是設計工作坊,報名的學生大約30人,主要是以大一升大二以及大二升大三的學生為主。我住的旅館是學校經營的,在校園最北端;但從旅館走到教室大約要20分鐘,每天上午9:00上兩小時課,中午回旅館吃飯、睡午覺(是的,他們都睡午覺),下午3:00到5:00再去看學生工作的狀況,然後回來吃晚飯,晚飯後洗完澡,開始準備次日上午的演講課。這樣我一天也走了80分鐘的路了。學校四面都被超大馬路包圍,所以也只能在諾大的園走來走去,這不禁讓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原來當年服役時在步兵學校受訓時的生活也差不多是這樣。規律的生活,正常的三餐,再加上午睡,真的就是過著當兵的日子了。
我為上午講座所準備的內容是我自己正在修改的一本專書的草稿,書名暫訂為「市民之眼」,主要探討的是新莊在過去十年來地景的變化,以及因為地景變化所引發的社會運動。這是我第一次用連續一個星期的時間,完整地把書中的內容講述一次。不過我也知道這樣的內容是有風險的:首先,我的研究在台灣的環境設計界本來就很偏門,我書中談的內容在系上連研究生都不見得有興趣,更何況是這裡環境藝術系的本科生。第二,我談地景的政治,談社會運動,也不知道在大陸會不會太敏感。因為這兩個原因,我在準備每天的簡報檔時,都得費盡心思,一方面設法讓我的主題能和他們的學習經驗相連結,二方面又得謹慎用詞,避免觸碰到太禁忌的話題。因此,每天晚上都得花大量的腦力、大量的時間來備課,感覺比在學校上課還要累。
下午的設計工作坊,我出的題目是「共居房屋」,我讓他們五人為一組,在一個100平方米的基地上幫自己設計一個共享的房子。這個作業的操作方法,我剛好上個學期在室內設計學程的「設計思考」課程上用過,所以還算駕輕就熟。設計流程大致是這樣:每個人先寫一個自己的生活劇本,並從劇本中推論出自己所需的活動與空間品質。接著,五個人要檢查一下,有哪些活動是衝突的,並提出解決衝突的方案;而有哪些活動是可以一起進行的,那就要以這些活動提出共享空間的方案。最後,依據上述分析,導引出空間關係,並具體設計一個包括室內外的小住宅。
邰院長一直跟我抱怨學生不認真,但在我看來已經比我們系上的學生好多了。現在其實已經暑假了,大家都回家後他們還肯留下來參加營隊,本身就很有學習精神了。在演講課上,雖然也沒有同學提問(可能講太難了),但是絕大部份學生仍認真聽講做筆記,滑手機的學生不多。而設計課小組討論也很熱烈,反應也蠻快的,當然陪同上課的蔣霄老師在設計指導上幫了不少忙。不然有一些非常基礎的設計概念,我也講不清楚,因為太久沒上那些東西了。學生最後的成果,其實頗令人滿意。有同學表示,這次的研習營,有很大的收獲,還有同學說對於設計與社會的關係有了重新理解。聽到這樣的回應,我想我也不虛此行了。
很累人的八天,但是有機會第一次把自己的研究完整地講授一次,也讓我更清楚接下來要如何把這份草稿整理得更完善。希望能在未來一年內,藉由專書的出版,把這本我對地景的觀點作一個完整的表達。接著,就要邁向下一個階段,展開新的議題研究了。是什麼議題呢?我們改天再談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