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景在當代城市中的意義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第116期) 從都市發展的角度來看,歷史地景 [1] 對城市的意義及重要性,總是隨著時空的脈絡而有所不同的。那麼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時空脈絡下,歷史地景對城市有何重要性呢?它對城市的發展又有什麼可能的貢獻呢?這兩者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 首先,本文認為歷史地景在當代城市中最重要的意義乃是作為觀光與旅遊發展的工具。二次大戰以後,歐美諸國的社會與都市一方面快速地進行現代化的工程,另一方面在其中生活的中產階級卻不斷地在找尋前現代的旅遊景點。何以如此呢?在工業化的社會中,雖然社會與空間的現代化讓人從傳統社會關係與社會規範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獲得了自由的意志,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在精神上頓時無所依靠。大部份的人都意識到他們身處的是一個解組又不穩定的社會,其中到處充斥著片斷而短暫事物。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所有固有事物都消散在空氣中」的世界( Berman, 1982 )。因此,現代化過程反而使人變得懷舊,而正是這種懷舊的情緒,促使著人們去追求一個想像的、美好的前現代的社會與前現代營建環境。在這個狀況下,藉由展現遙遠歷史或其他文化「真實的」( authentic )的空間場景與社會生活,歷史地景的保存正可以創造各種旅遊景點來滿足現代人對「真實的」的社會關係與公共生活的渴望。也難怪有學者會說:「現代性最終凌駕其他社會文化結構的最佳指標並不是非現代世界的消失,而是非現代世界在現代社會中的人為保存與重建」( MacCannell 1989: 8 )。 到了八○年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全球性的轉型與擴張,旅遊業大量興起,歷史地景更成了世界各地重要的生財工具( Urry, 1990 )。以英國為例,在查爾斯王子的帶動下,全國興起了一股懷舊熱潮。許多古堡、監獄、或是因為經濟衰退而空出的工廠,就順勢被包裝成了旅遊勝地。在美國,許多重要的城市也在傳統工業沒落後開始改裝門面,將廢棄的河港、倉庫、工廠等建築改成購物中心,成了觀光業的重鎮。除此之外,歷史地景的保存更是全球各大城市爭取自身地位的必要的手段,因為它們可以藉此提昇城市的形象,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來吸引外資的投入與觀光客的停留( Boyer, 1995; Zukin, 1995 )。換句話說,在新一波的全球經濟再結構中,歷史地景保存的文化事業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正不斷飛快地成長著。因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