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與新莊地景變遷
摘要
研究結果發現,新莊地景的變遷和三種不同主導性都市化過程有關,包括農業都市化時期(1720-1950)、工業都市化時期(1950-1990)以及拼裝都市化時期(1990-2020)。在農業都市化時期的前期,由於對中國大陸米穀出口,在新莊產生了北台灣第一條商業市街,而在後期則由於農業改良以及對日本的米穀出口維持了新莊市街的活力以及大部份的農業地景。在工業都市化時期前期,由於擔任了國際加工基地的角色,新莊由於工廠的興建以及城鄉移民的湧入,使得地景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同時因為缺乏實際的規劃而呈現失序的狀態。到了拼裝都市化時期,在發展型新自由主義邏輯的影響下,地產資本主導了地景的發展,隨著兩條捷運線的興建,出現了「後工業」的工業區以及各式主題式集合住宅,但是同時也留下了頑強抗拒遷移的大量農地工廠。總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新莊的地景由於外在政治經濟的影響而變化,帶來了各式人口與地景樣態,在堆疊與塗抹的過程中形成了今日複雜多元的地景形式以及都市經驗。在這三個階段中,本文分別解釋了地景物質形式在特定時期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此外,本文也從居民訪談或者地方文學的文本中,嘗試理解居民如何詮釋新莊地景的意義。
最後,期待經由本文對新莊地景變遷的研究,能夠讓都市規劃、景觀建築以及人文地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更深入理解我們平日生活其中、視而不見的日常地景,在都市發展與社會治政經濟運作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發表於2022國土規劃論壇,若需全文,可向版主索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