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屋脊輕旅行(之一)

本來這趟旅行應該是騎著機車完成的,無奈才剛拿到普通機車駕照,還要再等一年才能考重機駕照,所以重機旅遊之議至少也要一年之後才能成行,不過等不及了,先開著車來走走吧。

不過也有好處,就是升高二的兒子還願意陪我一起出遊。若是騎車,他恐怕就未必願意了,因為怕風吹日曬,這代都市小孩的通病。羅伯・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這一據說是史上最多人讀的哲學書中,騎著機車、帶著兒子橫跨半個美國,探討人生意義。

我當然沒那麼偉大(事實上,你也可以說我提這本書只是不倫不類,或是炫耀知識,不過說真的,上次看這本書我就沒看完,彼時的書名譯為《萬里任禪遊》,我想找新譯本再來看一次,看自己是否有長進),不過和兒子兩個人一起出遊,好像是每年寒暑假都會進行的活動,也是兩人互動程度最高的時候。回想起來,也去過不少地方。最早應該是在他七歲的時候吧,他媽媽為了要完成碩士論文,把我們兩個趕到馬來西亞去玩。第二次兩個人出國,則是在他十歲左右吧,當時帶學生去日本京都附近的鄉村進行里山見學,也順便把他帶去見見世面。第三次出國也是去日本,那是三年前去參訪大地藝術祭的活動。至於國內的旅遊則不計其數,因為家裡只有我和他兩個人有寒暑假,媽媽沒有。十七歲的少年,還願意陪著老頭子出來玩,我心中頗是感謝。

這次的行程,第一天先到梨山,明後天打算沿著中央山脈的公路,一路到屏東。今天的走的路,對我們兩個人來說都可以算是懷舊吧,雖然兩個人的懷舊是不太一樣的:對年輕人來說,他的懷舊是沒有個人記憶的(當然了,還那麼年輕啊),那種懷舊就像是迷上黑膠唱片或是打字機是一樣的。我們今天住的地方,梨山賓館,對他來說就是一個非常迷人的懷舊地點。才剛到旅館,他就非常驚訝而又帶著一點興奮,好像要住進一個古城堡一樣。雖然在路上時,我已經告訴他這裡就像是一間蓋在高山上的㘣山飯店,但是實際看到時,他還是對於這棟建築相當讚嘆。賓館的走廊陳列了不少歷史照片,我也順道複習了一下中橫開拓的歷史。當然少不了的是蔣家父子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相片。年輕人從這裡,看到了一些進入歷史的道路,當然是現在的歷史課本中不會強調的故事。而我看到的賓館本身的故事,包括1965年落成時大門口的造景原來是楊英風做的,其形式在現在看起來都可稱前衛,放回當年的時空,更是和背後宮殿式的建築形成強烈對比。不過令人好奇的是,為何蔣介石要在此高山之處建造這麼一座豪華的旅館?在921地震之後,中橫被搖得柔腸寸斷,賓館也因此停業。要到12年後的2011年,才重新整建開放。這樣算來,這棟房子也快有60年的歷史了。


但懷舊對一個老人家而言,卻是貨真價真,這些地點是老人家記憶所繫之處。我第一次上台7甲線是要去武陵農場,也是在17或18歲的時候,當時是班上一位登山社的同學帶著我們去爬雪山,其入口處就在武陵農場(不過後來我們並未登上山頂就是了)。我們坐公路局班車從宜蘭上來,我記得那條路當時尚未鋪柏油,所以車子是滾著礫石路上山的。我到現在仍然清楚記得在武陵農場下車時,空氣清新到呼吸都是甜的。二十幾年後我第二次去時,就沒有那種感覺了。也許是車子把我晃得太累了吧,所以空氣變得特別好。今天一樣從台7甲上山,其實從兒子小時候就常去武陵農場,不過今天多走了二十幾公里來到梨山。梨山,從小到大,似乎也經過過好幾次。從前有公路局有一班車叫做金馬號,早上從台中發車,中午到梨山,下午到花蓮,前後要八個小時。我大概10歲的時候,爸媽帶著我坐過一次。我講給兒子聽,他聞之面露不可置信之狀,不過我立刻發現在賓館展示的老照片上真的有金馬號的身影。我第二次橫跨中橫,是在18歲那年,在結束了救國團的東海岸健行活動之後,我和幾個朋友決定從花蓮坐車到台中,當時的金馬號已經有空調了。第三次橫跨中橫,是在二十三歲吧,在大學畢業前,自己開著車,又從台中開到花蓮。又過了十年,921震斷了中橫,我也而沒有機會橫跨這條路了。四十幾年了,我的過去逐漸變成了故事,我從小孩變成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而最後終將成為古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

質性研究 vs. 信度效度

塭仔圳重劃案的荒謬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