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公共化的初步看法


大學的功能在歷史上一直有兩種競爭的看法:

1. 大學作為象牙塔,它和當下社會保持一個批判的距離,承繼啟蒙的精神,了解世界,並改變世界。

2. 大學作為服務站,為政府、市場與社會提供運作所需的知識和人力。

這個兩個功能在今日大部份的大學似乎都同時存在,人文、自然科學與部份社會科學傾向於前者,理工與另外一部社會科學則傾向於後者。


我認為在討論教育公共化的議題時,必須把這兩個功能區分開來。作為服務站的大學(學門),其知識生產與勞動力生產主要是貢獻於市場(以及少部份的政府與社會部門),它的服務對象並不麼"公共",因此市場的主要行動者(企業)理當以某種機制支付這部份的學費,因為學生是它們未來的勞工。

至於作為象牙塔的大學(學門),它的貢獻在於反省社會運作的方式,雖不直接,但是卻對未來有深遠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它要比作為服務站的大學"公共"得多,因此政府應該支付它們運作所需的經費(及學費)。

以上是一個理論上的原則與思考的出發點,至這個架構對現實中所謂"教學型大學" VS. "研究型大學","國立大學"VS."私立大學","大學體系" VS. "技職體系","學費管制" VS. "學費鬆綁","評鑑"VS."自主"等議題有什麼意涵,我會繼續思考。

這算是我抛的一塊磚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

質性研究 vs. 信度效度

塭仔圳重劃案的荒謬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