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城市的生與死

在我的生活經驗中,人口老化、青壯人口外流這碼事似乎只會發生在鄉村地區。這個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台灣的都市工業化從農村中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地方因為發展停滯,結果反而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替台灣保留了許多獨幟一格、別具風情的農村、漁村、礦村、老鎮等。二十五年前我居住的淡水大約還是這樣的光景,那時候你還可以坐著台鐵支線搖搖晃晃地到淡水、恐怖的登輝大道也還沒開闢、全淡水只有一家阿給...;那時候很多人沒聽過、九份的貓狗比人還多、全九份也只有一家芉圓冰...;那時關西到北埔只有青翠的農田和傳統的客家建築、擂茶還沒發明...。這二十五年間我看到的是城市在掠奪了鄉村的人口之後,進一步掠奪了鄉村的地景。鄉村從產業人口外流變成了觀光人口的溢流。


然而最近我發現了另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就是我出生、長大的木柵,在公園、市場、街巷中都只看到老人,除了照護老人的移工之外,很少看到年輕人。換句話說,台北市也開始產生青壯人口外流的現象。其實木柵還算是台北市的邊緣,一直到1968年來被納入台北市的行政區中。我的父母並不是世居木柵的本地人,當年他們在台北成家立業的時候,這裡的房價應該是全台北最低的。小時候我常抱怨,為什麼我們家離"台北"那麼遠,想要逛街都得坐半個小時公車到公館,或者一個小時到西門町或東區。然而曾幾何時,木柵變成了房地產商口中的"文教特區",新房子一坪從50萬起跳。結果現在別說年輕人了,連我這樣的中年人也沒辦法在我父母家附近買房子。我發現家附近走動的人大多和我父母年紀相仿,平均在七十以上,身體尚稱硬朗。附近原本的國小預定地已被做為公園使用,因為沒有小朋友再出生了。其實這個現象在市中心更嚴重,台北市區許多國小都是開放學區,因為學區內的就學人口根本不足。

相對地,隨著捷運路網的開發,在台北市第二層外緣的幾個新北市的"區",像是新莊、板橋、土城、林口、三峽等,由於房價相對低,反而顯得年輕而充滿活力,至少就街上的人潮看來。雖然環境品質比不上台北市。台北市青壯人口外流的原因和過去的鄉村地區不一樣,造成的空間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免令人好奇,當我的上一輩離去之後,台北市會是個什麼樣的景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

質性研究 vs. 信度效度

塭仔圳重劃案的荒謬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