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第十八屆畢業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NQPZAH_Vic&playnext_from=TL&videos=Q2Uq9TkjO8E

5/14號是輔大景觀系第十八屆同學的畢業設計期末總評,我們請了幾位外賓參與我們的評圖活動,而我很幸運地能和劉可強、郭中端與周維崇三位外賓同在一個會場。劉老師和周老師我原本就很熟悉,郭老師我雖久聞大名,卻是第一次見到她本人。我向來欣賞郭老師旳作品,但卻沒有想到她在評圖場合竟是火力這麼強大,批評學生的作品完全不假辭色,而且針針見血,提到的問題大概連學生和指導老師都沒想過。她的話就如照妖鏡般,讓學生的漂亮虛華的設計作品現出了空洞無用的原形。


我其實在一旁聽得佷爽,好多我不平常不太敢說的說她都替我說出來了。
我們這個系總是覺得自己的強項是設計,我從來都不覺得,我只覺得我們是在自欺欺人。系上老師其實也常在討論,為什麼這幾年學生的圖越畫越多、模型越做越大,但是內容卻越來越空洞。不過她/他們好像還沒找出原因。但在郭老師的啟發下,我後來在總結時終於忍不住說了幾句真心話,大意如下:

1. 景觀設計到底本身就是目的,還是一種為了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2. 如果景觀就是目的,那今天同學找的許多基地本來景觀就很好 (像一些舊聚落、自然野地),那你還有什麼好做的?
3. 如果景觀是一種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例如鄉村經濟再發展,難道只靠空間設計本身就就行了嗎?空間在那裡,觀光客就來了嗎?更進一步問,一定只有觀光才是唯一活路嗎?
4. 因此,如果景觀師要真正對社會負責任,我們的所要會的技能難道只有設計施工嗎?
5. 最後,最可怕的是,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製造了更多的問題,而非解決問題?以花博為例,花博打著生態的口號,要讓台北好好看,要讓台北綠美化,但是代價是(至少):

  • 我們的集體記憶場所兒童樂園消失了
  • 北美館附近的大片綠地消失了,蓋了幾棟既不節能也不減碳的"綠建築"
  • 各種奇珍異草來到台北可能成生態的大改變,而它們的運送也造成大量碳足跡
  • 最可笑的是,市政府為了配合花博,鼓勵建商在未開發的空地上自行美化,維護兩年,兩年之後一切都結束了,建商卻可獲得額外的容積在原地興建毫宅。
這一切不是很荒謬嗎?我們景觀從業者就眼睜睜著看著這齣閙劇上演卻束手無策嗎?甚至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對社會做了很大的貢獻嗎?

同學們,也許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能做什麼來改變這一切,但是至少我們要把事情看清楚,不要景觀變成一種專業的障礙,現在反省,都來得及,歷史和空間的創造,就在你們的手上啊!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

質性研究 vs. 信度效度

塭仔圳重劃案的荒謬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