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上海記行(二)


前一陣子電視上有一個Jonie Walker的廣告,內容大概是四個年輕的建築師因為業主的開發案將會破壞一個老街區的建築,因而放棄設計權。但是後來他們提了個新方案,讓大樓和老街區整合在一起,結果業主很滿意地說:「我要的你們沒有給我,但是你們給我更好的!」。結尾當然是那句經典廣告詞「Keep working!」

這個讓我覺得有點偽善矯情的廣告所描寫的,似乎就是上海的現況。上海有一種典型的傳統民居型式,叫做「石庫門」。它是一個里弄單元,有幾個大門面向街道,裡面則是幾條巷弄交織在一起,巷弄兩旁就是住家。這些住家通常很小,因為上海在二十世紀初期就已是寸土寸金了。石庫門於是成為一種很普遍的住宅形態。





近二十年來隨著上海的經濟發展與房地產開發,越來越多的石庫門被拆除。這大概是廣告中幾個年輕人口中不能破壞的「歷史」。

然而,除了拆除之外,還有幾種利用石庫門的方式。很多人都聽過或去過「上海新天地」吧!? 這個地方是由一個香港的房地產商來開發的,其方案保存了一個里弄的石庫門建築,然而卻把居民遷走了,代之以高級餐廳、酒吧和精品店。周邊和新天地銜接的建築若非辦公大樓,就是高級百貨商場。來這裡消費的多是外國人,本地人反而少見。我在路上詢問新天地的方向時,竟有人回答我說沒聽過。而廣告中最後被業主接受的方案應該就屬於這一類的吧,開發商關心投資利益,建築師關心建築形式,而石庫中的居民及特有的文化,則消逝於無形。





關於新天地,最諷刺的莫過於其中一棟乃是中國共產黨在草創期舉辦第一次大會的所在。這個左翼的聖地如今被後現代式的資本主義空間所包圍,真讓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人來到這裡,還會認為大陸是共產主義社會,那才是叫白目。


如果新天地代表的是大資本的開發,那田子坊則是被藝術家所佔領。田子坊原本也是尋常的弄堂,但是在幾年前開始有藝術家進駐到這個石庫門來,其中最有名的叫陳逸飛。現在的田子坊在外貌上不像新天地那樣整個被翻新,相當程度上還保持了原有的樣態。然而,當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進駐之後,藝品店、咖啡廰、餐廳就跟著進來,結果居民最終還是離開他們的里弄。這是第二種模式。

第三種利用模式則是以步高里作為代表。步高里建於1929年,門上還有法文的名稱。這個里弄的做法是保持建築外貌,但是室內則做了大幅的改變,使之能適應現代生活,例如加裝抽水馬桶、冷氣等。現在的步高里仍然為一般居民的住宅,在巷弄中曬著各家的衣物,而老人家則在家門口和鄰居聊天。就一個外人來看,這好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保存方式,因為社區的文化與社區的關係隨著建築物一起留了下來。他們不是拒絕改變,而是面對大環境的變化,以自己的步調來重新調適社區的生活,同時也比較真實地再現了城市的歷史。


[L1140188.JPG]



[L1140184.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邁向地景民主?

瑞典地理學家肯尼斯.歐爾威格(Kenneth Olwig 2002)從歷史的考證指出,地景(landshaft)在文藝復興時代以前的北歐地區,指涉的是人民自治的政治社群,以及該社群自我管理的習慣法,也就是當地習俗所形成的法律規則,「地景是棲居實踐的表現,正是通過棲居實踐在地方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