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出版

人生果然處處都是意外
原本以為"台北的身世"會是我的第一本書
沒想到因為申請升等技術性的需求
迫使我把一些論文先結集出書
生出了一個早產兒:
"記憶與地景"
這個漂亮的封面是7號小姐幫我設計的
目錄
序言 4
第一章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 7
第二章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歷史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 51
第三章全球化、懷舊與歷史保存:台北個案研究 83
第四章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經驗 109
第五章主題公園的邊境 :博望新村研究 135
第六章文化產業與空間重構:塑造鶯歌陶瓷文化城 155
序言
台灣社會自1980年末以來,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各方面皆產生了重大的轉變。首先,在政治方面,1986年解嚴之後,威權不復存在;隨著報禁、黨禁的開放,人民得以自由表達意志,從而開啟了政治改革的大門。其次,在經濟方面,傳統產業不斷外移,高科技產業興起,帶來了就業人口的轉換,以及各別區域發展的起落。第三,在文化方面,隨著跨國連鎖企業的進駐與擴張,台灣的都會生活型態正以加快的脚步向先進工業國家看齊。這些社會轉變一方面帶來了各種制度性改革的機會,但是它同時也造成了臺灣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面對這些機會與不確定性,台灣人民開始為自我身份與價值認同重新尋找定位。在這種社會與歷史的脈絡之下,各個區域、城市或鄉鎮都開始致力於發掘與建構當地特有的文化。而這些行動在空間的向度上則表現在地方傳統地景的研究與保存上,並促進了空間專業對文化地景保存存的興趣。近年來方興未艾的聚落保存、社區營造、歷史空間再利用、城鄉風貌發展等各種計畫,其前提都是建立在對各地特殊文化地景的認可之上。誠如文化地理學家Sauer所言:「文化地景是文化團體對自然地景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是作用力,自然區域是媒介,文化地景是結果。」然而這種結果並不是恆定的,而是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當不同文化介入後,一個新的地景將堆疊到舊有地景的殘骸上,文化地景將再度獲得新生。換句話說,同樣一片土地是會隨著不同社群、團體的居住經驗,而留下和種文化色彩刷下的痕跡。是以就某個程度上來說,文化的歷史是鑲嵌在地景之上的。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當人們在重新定位身份序言5與價值認同時,考掘、重組表現在地景上的地方記憶將是最重要的一種手段。然而重組地方記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地,它總是一個充满張力與衝突的政治過程,它總是牽涉了「誰的記憶才算數」這個問題,而這正是本書所關心的核心議題。本書收錄了我從2005到2009年間所發表與文化地景保存相關的論文,它同時也是我這些年來思考這個議題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書中各篇論文所環繞的主題就是「誰的記憶才算數」這個問題表現在城鄉地景保存中的政治過程。藉由對台灣過去三十年地景保存政治過程的研究,本書試圖闡明記憶與地景間複雜的關係,並進一步分析它們如何連結權力支配與抵抗、意識形態建構與拆解等當代政治議題。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夠開啟一個小小的論述空間,邀請更多的朋友共同來參與討論,以深化我們對於記憶地景的理解,並能對歷史保存運動的實踐產生某種回饋。本書得以問世,首先要感謝輔仁大學藝術學院林文昌院長以及景觀設計系葉美秀主任,是她/他們的鼓勵提供了我結集出書的動力。其次,感謝《地理學報》、《規劃學報》、《都市與計劃》、《台灣建築》與《台灣社會研究》等期刊編輯同意出版,以及這些論文匿名審查委員所提供的寶貴修正意見。感謝許肇源、林金城兩位我在逢甲大學任教時所指導的同學,鶯歌那篇論文是我們的共同研究成果。感謝景觀系駱鴻捷、葉集豪兩位秘書以及林愷昕、張華芳兩位同學在行政與編輯方面的協助。最後,謝謝高遠文化事業所提供的出版機會。
顏亮一 新莊,2009年7月

留言

  1. Happy Birthday.

    Daniel 08/07/2009

    回覆刪除
  2. 恭喜老師要出書了
    我一定會收藏起來
    重要的事
    希望老師 升等順利

    回覆刪除
  3. 恭喜你出書了!想請教你是自己和出版社聯繫的還是…?論文有再潤過嗎?
    自己也應該處理一下升等的事了…
    祝升等順利!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

質性研究 vs. 信度效度

塭仔圳重劃案的荒謬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