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交流 (3)

7月11日
今天參觀的重頭戲是北京故宮,我們行進的方向和一般遊客不太一樣,是從北邊的神武門往南走到午門,不過好像沒比較好,還是人擠人。由於人實在太多了,我也不想細看,只想趕快離開這裡,但還是花了45分鐘。


神武門




也許是因為人太多了吧,我並不覺得故宮有什麼太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如果說它有什麼特色的話,那就是"大",尺度驚人,有一種好像走不完的感覺。同樣顯示威權,當代的建築是用垂直高度來表現(例如台北101),古代則是用水平巨大的宮殿與開放空間來表現。

不過看到了這些宮殿,倒讓我回憶起二十年前上中國建築史的時候,李乾朗老師在黑板上手繪傳統建築,告訴我們什麼是廡殿式的屋頂、什麼是歇山式的屋頂,他說廡殿單純而量體巨大,因此代表了最高的權力,例如太和殿便是;而歇山頂較為秀氣,在等級上則次了一級,例如天安門、太和門、和保和殿便是。二十多年前的我,無法想像有一天真會看到實地的教材。


太和殿
保和殿

出了午門之外,就是天安門廣場了。天安門廣場,1949年毛澤東曾在百萬人面前高呼"中國人站起來了!",而40年後這裡卻又成了血腥鎮壓熱血青年的戰場;然而再過了二十年,這些記憶,卻都在數以萬計的觀光客的漫遊下被掩埋了。真的,你很難在擁擠的遊客中,還有時間、力氣去緬懷過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

質性研究 vs. 信度效度

塭仔圳重劃案的荒謬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