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學生作品」標籤的文章

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記行

圖片
 七月一日,飛機在上海浦東機場降落。在經過了三年疫情的隔離後,我再度來到大陸來進行學術交流。這次是應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邀約,來進行八天的講學與交流。在過去幾年間,差不每一、兩年就有機會到大陸的高校來訪問,其中好個機會都是拜在台陸生的引介,包括北京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工程學院、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此外也參加過幾次不在校內的工作營,包括在唐山、河南姜庄、福州閩安等地。 江蘇理工學院位於常州,其位置大約在上海和南京的中間,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地方,連在台陸生都不曉得它的具體地理位置在哪裡。不過這裡其實出了不少名人,包括我們在台灣較熟悉的趙元任、吳稚暉、瞿秋白、陸小曼、周璇等人物,據說蘇東坡也是在這裡結束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江蘇理工學院並非211,985等大陸的一線大學(相當於我們台灣頂尖大學),但是能來這裡了解一下大陸二線大學的情況總是一件有趣的事,更何況我們輔大也不是台灣的頂大。「有教無類因才施」的匾額還掛在我研究室的牆上呢。 這次邀請我來的是藝術學院的邰杰院長,他曾經在2018年來輔大藝術學院訪問,當時曾有一面之緣,據他說他對台灣的印象非常好。這回他找我來,主要是針對他們的環境藝術系學生舉辦了一個「景觀設計前沿專題研究營」,希望我能以校外專家的身份來進行教學。但他給我的任務還不輕,總共八天的課程,上午演講,下午則是設計工作坊,報名的學生大約30人,主要是以大一升大二以及大二升大三的學生為主。我住的旅館是學校經營的,在校園最北端;但從旅館走到教室大約要20分鐘,每天上午9:00上兩小時課,中午回旅館吃飯、睡午覺(是的,他們都睡午覺),下午3:00到5:00再去看學生工作的狀況,然後回來吃晚飯,晚飯後洗完澡,開始準備次日上午的演講課。這樣我一天也走了80分鐘的路了。學校四面都被超大馬路包圍,所以也只能在諾大的園走來走去,這不禁讓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原來當年服役時在步兵學校受訓時的生活也差不多是這樣。規律的生活,正常的三餐,再加上午睡,真的就是過著當兵的日子了。 我為上午講座所準備的內容是我自己正在修改的一本專書的草稿,書名暫訂為「市民之眼」,主要探討的是新莊在過去十年來地景的變化,以及因為地景變化所引發的社會運動。這是我第一次用連續一個星期的時間,完整地把書中的內容講述一次。不過我也知道這樣的內容是有風險的:首先,我的研究在台灣的環境設計界...

大三的社區設計工作營

圖片
過去幾年來,我和王秀娟主任經常在討論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和社會更貼近,更有一些社會性的關懷。當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走出出校園,到各種社區去學習參與式設計,讓學生直接面對社區民眾,和使用者溝通,而不只是到基地蒐集一下資料,然後就回來關在工作室裡自己想像好環境。 在這方面做得最徹底的學校之一就是中原景觀系,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走出教室,到了大四更是被要求到海外去進行實習。然而,這套教學方式對於任課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有很高的要求,目前看來也只有喻肇青老師一手打造的中原景觀做得到。輔大並沒有這樣的傳統,也沒有人嘗試過把學生帶到社區去進行短期或長期的規劃設計。 也許是因緣具足,我們在今年有機會跨出了一小步,利用春假期間,帶學生到鄉村的社區住了幾天,淺嚐了一下參與式設計的滋味。大三的六十名學生,有二十名左右到福建閩安村去待了八天,為閩安提出了一些公共空間的設計建議;而另外四十名左右的學生則是到宜蘭八寶村去住了六天,同樣為該村提出公共空間的設計方案。 因緣之一:大三的設計老師之一周維崇目前正擔任閩安村的歷史聚落保存總顧問,並派員駐地和民眾溝通,已經有一年的時間。因此,當我向他提出到閩安舉辦工作營計畫時,閩安的村辦公室即大力支持我們,並提供了住宿的地點。另外,福州工程學院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師生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也來參加了我們的工作營,讓學生增加了交流的機會。 因緣之二:古禮淳老師退休之後,就在八寶村買了一塊地,當起農夫來。因此,透過他的管道,我們徵得了八寶社區發展協會的同意,借用了他們的活動中心當住宿地點,替他們進行農村再生計畫的提案構想。 因緣之三:我在去年底把這個構想提到本校的教學卓越計畫,沒想到竟然通過了,獲得一筆經費,非但能補助幾位老師的來回機票,連兩邊的同學都獲得若干補助,這讓大家少了一些本來可能發生的抱怨,不過也許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因緣之四:我本以為這個工作營的計畫會遭受一些同學或老師的阻力,因為畢竟破天荒是頭一遭,但後來我發現我是多慮了,大家其實都蠻支持的,而且也都「玩」得很開心。我想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大一我也帶過,多少有一些影響吧。其實他們在大一就設計過一個虛擬社區了(可參見 我們的社區 )。 看來,我們以後應該可以繼續走下去,甚至再擴大參與的課程,不過目前就先保持這樣吧。因為我整個春假兩邊跑,回來就感冒了⋯⋯。 八寶村 閩安...

大三設計成果:新莊老街都市再生計畫

圖片
一、背景說明 都市再生 (urban regeneration) 是一種處理老舊市區的都市設計策略,近年來廣受空間規劃設計領域的注意丶探討與應用。當城市因為經濟發展不斷地成長與擴張時,城市的商業中心往往也會隨之轉移,結果使得早期的市區中心反而呈現了蕭條與頹敗的現象。如何在當前的都市發展脈絡下,重新定位老市區的功能,並以規劃設計的手段,重振其經濟發展與都市活力,乃是都市再生的主要目標。本次作業即是以新莊老街作為基地,讓同學探討與練習如何以都市設計達成都市再生的目標;同時也讓同學了解如何處理都市設計過程中,複雜的利益關係。 同學必須在設計的過程中,一方面從不同的面向來分析基地特性,二方面從不同利益關係人的角度來提出規劃設計方案,模擬真實都市設計過程,將景觀專業知識應用在都市再生的議題上。 二、設計主題與目標 新莊老街的歷史可以回推到十八世紀初年,乃為臺北盆地中第一個重要的商業聚落。現今的老街雖然形式已和當年有所差別,但是老街中幾個重要的廟宇仍然位於原來的區位,而老街周邊的都市紋理從日治時期以來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在上世紀 60 年代到 90 年代間,老街又曾是新莊工業化時期的消費重心,繁華一時。直到近年來,由於新莊都市功能轉型以及都市開發規模擴張,老街逐漸沒落。 2012 年新北市政府在新莊老街推動公辦都更,計劃在老街中段興建兩棟超過二十五層的大樓。由於該計畫將拆除基地中的日治時期建造的郡役所以及警察宿舍,同時又將更新後的樓地板面積出售給私人,因此引發強烈的爭議,同時也引發了老街如何再生的議題。 因此,本次設計的目標在於探索,從不同利益關人的立場出發,老街再生之後的都市形式會是什麼樣子? 三、操作方法    二組合併上課,每次上課由兩位老師共同評圖(一、二組/三、四組/五、六組)。    學生依任務分工進行兩種編組: o     基地特性任務編組:依基地特性調查分成 10 組(每組兩人),調查項目包括: 自明性、 都市 生態、 產 業 / 經濟發展、歷史意義、視覺影響、交通動線、人行 / 自行車動線串連、環境品質、公私有地地使用、地方利益等(表 1) 。 o     利益關係人任務編組:依不同...

大三設計成果:塭仔底食物森林公園設計

圖片
     一、背景說明 二十一世紀的鄰里公園應該有什麼功能?它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活動?它的美學形式與現今的公園會有何不同?我們這次的作業將用「食物森林公園」的概念來嘗試回答上述問題。 食物森林( food forest )樸門文化( Permaculture )運動所倡導的一種對於土地的利用方式,其主要作法是模擬自然森林演替的過程,以人為方式創造一個以可食性植物(果樹、蔬菜、藥用植物等)生長的生態系統,用這種種植的方式不但對環境友善,也減少種作的時間。 而在都會區發展食物森林的好處則包括可以縮短食物里程、促進社區意識、提供居民多元活動選擇、兒童的自然教育 ⋯⋯ 等等。因此,都會中的食物森林公園在設計上的主要課題在於:如何創造一種不同於傳統公園的美學形式,以及如何結合種植活動與公園的其他活動。這也是這次設計作業主要的挑戰。 二、設計主題與目標 本次設計習作係 以新莊塭仔底公園為基地,將食物森林的功能帶進這個公園。 透過對現有使用者與潛在使用者的活動調查、周邊鄰里生活空間及自然環境特質等現地調查,與 樸門文化 相關文獻與個案之整理研析,深入討論可落實的方案及內容, 創造一個社區居民共享的另類都市開放空間 塭仔底公園位於新莊副都心地區,在中港大排河廊整治時興建完成。公園的特色為內部保有一個生態水池,且有溼地大隊志工經常性地加以維護。由於新莊副都心現在正快速地開發,可以預期未來人口會不斷增加。而公園旁邊又緊鄰昌平國小,因此也可思考如何與學校的教學結合。本作業預期達成的設計目標如下: (一)在公園用地內選擇適當區位建置食物森林,並考量其所需的相關空間功能。 (二)選擇適當的可食作物,考量其視覺美學的特質。 (三)選擇性地保留現地的植栽與生態 , 建立新的生態系統 。 (四)串連或結合食物森林與其他公園所需的休憩設施,建立完整的空間系統。 (五)考量經由政府單位委託之設計案,後續管理維護如何交由當地民眾負責。     三、基地範圍      本基地為新北市新莊區塭仔底公園,鄰近中港河廊。    四、操作方式與設計重點       本次設計習作以 1 人 1 組 操作,設計重點如下:...

河座藝術活動

圖片
我們大一同學的作品在昨天走出了 輔大校園 ,在中港河廊首次和新莊居民展開了對話。這件事對我個人的意義很大,因為長久以來,我一直覺得輔仁大學應該和新莊的社區有更緊密的連結,我也一直希望修習基本設計的同學能了解,景觀系的基本精神,就是為社區居民設計。而昨天舉辦的河座藝術節提供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活動酷卡 事情要從學期初,中港河廊志工隊的周銘賢隊長來找我說起。他告訴我水利局有一個行銷中港河廊的計畫,而他認為輔大景觀系作為在地的學術機構,應該和新莊社區大學共同參與這個計畫。由於去年他在我們校園內看到學生的創意坐具作品,他覺得蠻適合在中港河廊展出的。我聽了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社區居民以不同的方式來體驗河廊的空間,當成「擾動」社區的一種方式。 在和我們系主任王秀娟討論後,我們找了台大城鄉基金會的周維崇與吳瓊芬老師組成了一個團隊,接了水利局這個案子。在輔大的參與方面,主要就是這次的座具展出,以及下學期我們研一學生和社區共組的河廊發展議題工作坊。 參訪桃園地景藝術節 周隊長導覧中港河廊 回來談這次的座具展。雖然每年大一的同學都有這個題目,但是過去都只是在校園展出,所以問題不大。但是這次要搬到外面去,就有一些需要考量的課題。首先是座椅的安全性,因為是學生自己動手做的東西,所以通常不會像專業施工的椅子那麼堅固。因此,我們後來決定只展出半天,把它當成一個像是 parking day 的概念,也就是說以短暫的時間,讓居民看到原來中港河廊可以變得更有趣。而為了辦這個活動,我們請系學會請了一些同學,在當天進行街頭藝人的活動。另一個課題是如何激發學生更多的想像力,因此我們在學期中辦了兩次的見學之旅,一次是去參觀桃園地景藝術節,第二次則是請周銘賢隊長帶著同學導覽中港河廊。第三是活動的宣傳,這部分主要是由台大城鄉基金會那裡來負責。 校內評圖 在進行了這麼多的前置工作後,昨天終於開展了。老天幫忙,在下了幾天雨後竟然送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冬陽。看到來這裡散步的居民看到座具的欣喜之情,讓我真的看到,我們的座具真的有能力把缺乏感情的空間(space)轉變成充滿意義場所(place)。 心裡偷偷期望,居民在明天來這裡以後發現座具都撒走之後,會開始去問里長,「我們可不可以把河廊弄得更有趣一點?」接著,由於更多的社區居民以更多樣的方式使用這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