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記憶與地景」標籤的文章

都市化與新莊地景變遷

圖片
摘要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乃是都市化與新莊地景演變之間的交互關係。本文首先從 「行星都市化」理論觀點指出,都市化的分析單位不應區分城市與鄉村,而是把所有地區的社會與環境的演變都同時視為都市化的結果以及促成都市化的原因,每個地區之間都因為各種不同的歷史與地理因素產生交互的影響。經濟發展形成了群聚的城市及以周邊,而城市與周邊的區位關係則支持了經濟的發展。其次,本文說明了地景研究的意涵,指出地景除了本身物質性形式的生產過程需要放在都市化過程理解之外,它作為一種閱讀的文本,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藉由觀看之道對於觀者起了一種將社會關係自然化的意識形態作用。結合上述理論,本文建立了分析新莊地景變遷的研究視角。 研 究結果發現,新莊地景的變遷和三種不同主導性都市化過程有關,包括農業都市化時期( 1720-1950 )、工業都市化時期( 1950-1990 )以及 拼 裝都市化時期( 1990-2020 )。在農業都市化時期的前期,由於對中國大陸米穀出口,在新莊 產 生了北台灣第一條商業市街,而在後期則由於農業改良以及對日本的米穀出口維持了新莊市街的活力以及大部 份 的農業地景。在工業都市化時期前期,由於擔任了國際加工基地的角色,新莊由於工廠的興建以及城 鄉 移民的湧入,使得地景 產 生了重大的變化,同時因 為 缺乏實際的規劃而呈現失序的狀態。到了 拼 裝都市化時期,在發展型新自由主義邏輯的影響下,地 產 資本主導了地景的發展,隨著兩條捷運線的興建,出現了「後工業」的工業區以及各式主題式集合住宅,但是同時也留下了頑 強 抗拒遷移的大量農地工廠。總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新莊的地景由於外在政治經濟的影響而變化,帶來了各式人口與地景樣態,在堆疊與塗抹的過程中形成了今日複雜多元的地景形式以及都市經驗。在這三個階段中,本文分別解釋了地景物質形式在特定時期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此外,本文也從居民訪談或者地方文學的文本中,嘗試理解居民如何詮釋新莊地景的意義。 最後,期待經由本文對新莊地景變遷的研究,能夠讓都市規劃、景觀建築以及人文地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更深入理解我們平日生活其中、視而不見的日常地景,在都市發展與社會治政經濟運作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發表於2022國土規劃論壇,若需全文,可向版主索取 )

文化治理及其不滿:新莊街之都市運動

圖片
摘要 文化治理乃是 城市治理 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標在於支持經濟發展或政治秩序穩定。但是在新自由主義都市化脈絡下的 文化治理,經常產生許多社會問題,諸如縉紳化、迫遷、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等 ,因而也引發了質疑治理模式的都市運動。藉由新北市新莊街之個案研究,本文探討這種都市運動產生的機制及其對文化治理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對新莊街文化治理的歷史回顧,以及本文作者們對新莊街都市運動的觀察、參與及反思,本文檢視了地方政府政策形成的結構性因素、行動者空間意識形成的原因、都更案爭議與協商的過程,以及都市運動的政治與社會效應。新莊街的研究結果顯示,文化治理固然有助於國家文化領導權塑造以及資本主義積累體制的維繫,但是它也開展了新的鬥爭場域,並創造了認知、爭取與實踐城市權理念的機會。 關鍵詞: 都市治理、新自由主義、城市權、空間意識、文化資產 (本文刊於《文化研究》第34期,共同作者為張耕蓉)

觀光客凝視下之日常生活與空間: 福建洪坑土樓個案研究

圖片
(本文發表於   戶外遊憩研究 31(2) : 75-107, 與張練婕合著) 【摘要】本文藉由世界遺產地福建洪坑土樓的個案研究,探索觀光旅遊對 古村落居民日常生活與空間之影響。本文採用個案研究作為整體性的研究 策略,在資料蒐集方面採用了文本蒐集、半結構訪談、與參與式觀察等方 法。研究結果發現,在現行觀光發展模式下,洪坑當地居民無論在謀生方 式、生活方式、或空間使用等方面,皆發生顯著變化。在觀光客的凝視 下,居民的生活環境成為一種消費符號以及展演場所。他們從傳統的農民 身份轉變成商人身份,在土樓這個實體與社會空間中,與觀光客進行互 動。在這個狀況下,土樓空間從原本家戶間的交流場所,轉變成為日常生 活展演的舞台。  【關鍵字】世界文化遺產、古村落、真實性、地方感、中國

社會危機與空間重構:清代臺北之區域動態

圖片
(本文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6期) 結論 你 ⋯⋯ 的天空,與四千多年前沿著淡水河來此漁獵農耕的先民所看到的相去不大,與三百三十年前某暗夜溯河而上並首次發現凱達格蘭人的西班牙人所見無異 ⋯⋯ 平疇四野,與一百二十年前郊拼落敗逃來的同安人所見差不多,雖然看不到河,但知道河流就在那不遠處,隨時可以順流出海,叫人心生遠意 ⋯⋯ ( 朱天心 1999 : 169 )                                                                                           你們曾經不具任何知識、歷史知識,與它愉悅自然的相處過活,待有一天你具備了了解它的知識 ⋯⋯ 它再也不一樣了,與過往不一樣了。 ( 朱天心 1999 : 190 )                                 ...

文化遺產與認同建構:台北與香港的歴史保存政治

圖片
(本文刊登於藝術學報第五期) 摘要: 許多城市研究者都指出,歴史保存對當代城市而言,是一種塑造獨特地方意象以吸引觀光客或商業投資的手段。然而對於曾身為殖民地的東亞城市來說,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歴史保存,可能會忽略歴史性地景在政治與文化向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台北與香港的殖民地景保存為對象,試圖理解歴史保存在認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對台北的「首都核心區」、「府前廣場改造計畫」、樂生院保存運動,以及香港的香港歴史博物館、屏山文物徑、天星碼頭與皇后碼頭等個案進行分析之後,本文發現,台北與香港殖民地景的詮釋與再現,與不同社會行動者身分認同建構的計劃相關。其中,由國家啟動的殖民地景保存方案,傾向於營造一種有助於維持統治正當性民族記憶場所;相對地,因為抵擋都市再開發而形成的殖民地景保存運動,則營造出一種關乎公民參與、人權與正義等集體認同的社會記憶場所。在一個去彊域化的世界裡,這兩種歴史保存計劃都可視為不同社會行動者再彊域化的策略,也恆常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

「社區」是否能從國族主義中被解救出來?

圖片
 將近二十年前,在某次社區營造討論會的場合中,一位與會者提了一個相當尖銳的問題:「到底是廟比較大?還是社區比較大?」就我的理解而言,他的意思是說台灣的鄰里或村落中的「公共領域」往往和民間信仰的祭祀圈相重疊,因此村落中的大小事務通常都會透過廟的組織來處理。相對地,在政府當時不餘力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論述中,卻認為在地居民缺乏「社區意識」,因此要藉由成立社區組織、發掘地方傳統與文化、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改善公共空間等方式,讓居民認同自己住的地方,進而建立「社區意識」。他的疑問來自於,難道過去以廟為中心的網絡不構成「社區」嗎?為什麼還要另外營造什麼「社區」呢?         二十年前的我,自許為一個進步的空間專業者,同時也參與了某個文建會委託的「社造」案子,心中的答案很清楚:「社區應該要比廟大」。我當時認為以廟為中心的地方社會網絡,誠然對於村落的共同事務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它不夠民主。不夠民主一部份的原因是,這種網絡經常形成一個層級分明的決策體系,其中各家族的男性長輩才有發表意見的權力,這種習俗對於女性、年輕人或者不想遵循地方常規的人都形成了一種噤聲的作用。另一部份原因是這種網絡又經常成為地方政治派系動員的對象,因此無法在此形成民主對話的公共領域。基於上述原因,我當時認為社區營造的重點之一應該是在既有的、以廟為中心地方網絡之外,另闢一個地方事務討論與決策的場域,讓原來沒有機會發聲的人發出自己的聲音。         閱讀Ashis Nandy在Natioanlism, Genuine and Spurious這篇文章中以細緻的方式探討國族主義(natioanlism) 與愛鄉主義 (patriotism) 的之間的差別,讓我想到二十年前這個廟大還是社區大的往事。若今天再要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可能不會那麼快說「社區」應該要比較大,因為「廟」和「社區」之間或許未必完全對立。二十年的時間,讓我比較能夠看清楚那個問題背後所牽涉的其實是恐怕是一場政治鬥爭,以及一個新國族建立的大計。文建會在1994年展開「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時,正是李登輝開始對外宣稱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的時候,也是他開始宣揚「台灣人意識」以及「生命共同體」的時候。如果國族正如Benedict Ande...

日本白色里山行(二)

圖片
淺野智子老師和我 帶著一個小孩獨自出國,多少會有點忐忑,不過小予倒是有不少出國經驗,四歲時被帶去夏威夷,五歲時就被媽媽帶去紐約,六歲時也去過日本,後來還去過馬來西亞、峇里島、廣西等地(我不知道這些經歷到底對於他的眼界是否有幫助,不過花了不少錢是真的)。 但是到了日本之後,見到了來迎接我們的淺野智子老師之後,就證明了我的忐忑可能是多餘的。淺野智子,京都大學農學博士,曾在公部門的都市計劃部門工作,半年後就受不了公部門的官僚息氣,決定投身社區,和社區居民站在一起。她目前是好幾個NPO組織的負責人,也在京都大學開授社區與農業的相關課程,我們這次參加的湖國體驗樂活綠色旅遊就是其中個NPO組織。 我們的行程實際上是從2月2日才開始,我提早到了幾天,因為我從未到過京都,想看看京都的樣子。在我們和學生會面前的這幾天,我和小予就住在淺野老師經營guest house裡。這間guest house原本是她媽媽的舊房子,是一棟傳統的日本建築。幾年前還是一棟年久失修的危樓,後來在朋友建議下,請了工匠按傳統工法整修,去年才整修完成,看起來非常有味道,極似龍貓中的房子。目前這個房子是提供long stay的客人使用,通常都要住三、四個月。我們這種短期的住客,應該是淺野老師特別的安排吧。我們居住的這幾天,有三位long stay的客人,一位是在準備考記者的日本人,一位是來學做甜點的台灣人,還有一位是法國來的藝術家。 住在這裡的幾天,淺野老師還每天幫我們準備令人賞心悅目的早餐,真是令人感動。我們所居住的房間看出去,風景非常秀緻,而且2月1日京都還下了一場大雪,讓我一起床就看到了今生看過最美的雪景。 1月31日和2月1日兩天,我白天就和小予兩個人,按照旅遊手冊上的介紹,按圖索驥,參訪了南禪寺、哲學之道、銀閣寺、清水寺、嵐山、錦市場等地。 南禪寺 方丈庭園 將琵琶湖水引入京都的水道橋 漂雪中的銀閣寺 清水寺的山門(穿和服的是觀光客) 本來想說帶兒子來京子可以讓他文化一下,不過 他似乎只對雪、小文具、販賣機、可樂罐等事物有興趣。 這幾天的感想:自從接受了Baudrillard擬仿物過度真實的理論 之後,旅行似乎變得沒那麼有趣了。產寧板對我來説,只是 另一個九份,或者任何一條老街。形式和內容、...

歷史地景在當代城市中的意義

圖片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第116期) 從都市發展的角度來看,歷史地景 [1] 對城市的意義及重要性,總是隨著時空的脈絡而有所不同的。那麼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時空脈絡下,歷史地景對城市有何重要性呢?它對城市的發展又有什麼可能的貢獻呢?這兩者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 首先,本文認為歷史地景在當代城市中最重要的意義乃是作為觀光與旅遊發展的工具。二次大戰以後,歐美諸國的社會與都市一方面快速地進行現代化的工程,另一方面在其中生活的中產階級卻不斷地在找尋前現代的旅遊景點。何以如此呢?在工業化的社會中,雖然社會與空間的現代化讓人從傳統社會關係與社會規範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獲得了自由的意志,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在精神上頓時無所依靠。大部份的人都意識到他們身處的是一個解組又不穩定的社會,其中到處充斥著片斷而短暫事物。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所有固有事物都消散在空氣中」的世界( Berman, 1982 )。因此,現代化過程反而使人變得懷舊,而正是這種懷舊的情緒,促使著人們去追求一個想像的、美好的前現代的社會與前現代營建環境。在這個狀況下,藉由展現遙遠歷史或其他文化「真實的」( authentic )的空間場景與社會生活,歷史地景的保存正可以創造各種旅遊景點來滿足現代人對「真實的」的社會關係與公共生活的渴望。也難怪有學者會說:「現代性最終凌駕其他社會文化結構的最佳指標並不是非現代世界的消失,而是非現代世界在現代社會中的人為保存與重建」( MacCannell 1989: 8 )。 到了八○年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全球性的轉型與擴張,旅遊業大量興起,歷史地景更成了世界各地重要的生財工具( Urry, 1990 )。以英國為例,在查爾斯王子的帶動下,全國興起了一股懷舊熱潮。許多古堡、監獄、或是因為經濟衰退而空出的工廠,就順勢被包裝成了旅遊勝地。在美國,許多重要的城市也在傳統工業沒落後開始改裝門面,將廢棄的河港、倉庫、工廠等建築改成購物中心,成了觀光業的重鎮。除此之外,歷史地景的保存更是全球各大城市爭取自身地位的必要的手段,因為它們可以藉此提昇城市的形象,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來吸引外資的投入與觀光客的停留( Boyer, 1995; Zukin, 1995 )。換句話說,在新一波的全球經濟再結構中,歷史地景保存的文化事業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正不斷飛快地成長著。因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