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景觀講座」標籤的文章

文化產業與低碳城鄉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要將產業發展與低碳城鄉連結在一起著實不易,因為大部份產業的生產原料都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產品也是銷售到世界不同的地方,這些運送原料或產品的過程就必然產生大量的碳足跡。因此如果真的要達成低碳的目標,恐怕只有縮小商品交易的距離,縮小經濟貿易的規模。而其最極端的形式大概就是所謂的「地產地銷」。而地產地銷則意謂著我們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這談何容易!

左翼知識份子的風範 - Peter Marcuse在輔大景觀系的演講

圖片
一月13日下午Peter Marcuse在我們系上給了一場非場精采的座談,主題是"Beyond design and profit: New York Waterfront"。老將就是老將,不用談理論,只舉了三個案例就點出了社會正義,而不是設計,才是都市問題的關鍵。

Peter Marcuse要來輔大演講

圖片
在董建宏老師的力邀下,美國都市規劃重要學者之一的 Peter Marcuse 將來台兩周參與台灣的學術活動。其中一場將於一月十三日在我們系上舉辦,而且是以小型座談會的形式進行。 Peter Marcuse或許大家不熟悉,但是說起他父親,知道的人就多了。他老爸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左翼學者Herbert Marcuse,他是法蘭克福學派在美國的嫡傳,也是19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精神導師,他最著名的著作就是"單面向的人"。我當初開始接觸西方馬克斯主義時,就讀過Hebert Marcuse的另一本著作,美學的面向。 至於Peter Marcuse的則長年研究住宅的社會正義,他同時也是一位實務規劃師和律師。這場演講機會難得,希望有興趣的朋友都能參加。

凱因斯政策下的景觀建築事業 - 提綱

圖片
新自由主義的論述在主宰了世界三十之後,終於在2008年造成世界性的危機,並面臨理論破產的窘境,凱因斯主義的幽靈又被各國政府召喚回來拯救失控的經濟。 上一次是在192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小羅斯福政府採了凱因斯主義,由國家主導經濟的生產與分配,創造了所謂的的新政。 台灣政府也不例外,目前正積極大舉借貸進行由國家主導的公共工桯,以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把環境營建的餅做大了,一方面讓空間專業者的工作機會增加,同時也因此將給國土計劃、城鄉風貌改造或環境永續發展帶來了機會,如果專業者能將建設導向這個方向的話。 在諸多學門之中,景觀建築工作者(包括產、官、學三個領域)應該站在統合者位置,將都市計劃、建築、環境生態、土木工程等領域結合。事實上,若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在美國新政時期,主導田納西河流域發展計畫的主要角色都是景觀建築師。在美國是先有景觀建築系,之後都市計劃在從裡面分出來。面臨類似的情境,當前台灣的景觀建築工作者或許也可以扮演這種主導的角色,至少在未來的十年間。 我之所以稱這種角色為「景觀建築工作者」,而非景觀建築師或景觀建築專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國內目前尚未建立景觀建築師的證照制度;二方面,我並不認為(但也不反對)非得建立這個制度不可。景觀建築領域誠然重要,而國內景觀建築科系畢業生沒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也的確是問題,但是我認為這個領域關連到空間美學、政治、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諸多問題,過於複雜,若被專業化,恐怕失去了處理風險社會中不確性的各式環境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培養一種「景觀建築工作者」,她們有宏觀的視野,靈活的思考,能夠滲透入產、官、學各界,一方面連結不同領域,二方面可能顛覆既有的分工,讓公共建設能達成永續性(同時包括代內與代間的環境正義)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