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凱因斯政策下的景觀建築事業 - 提綱

新自由主義的論述在主宰了世界三十之後,終於在2008年造成世界性的危機,並面臨理論破產的窘境,凱因斯主義的幽靈又被各國政府召喚回來拯救失控的經濟。 上一次是在192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小羅斯福政府採了凱因斯主義,由國家主導經濟的生產與分配,創造了所謂的的新政。

台灣政府也不例外,目前正積極大舉借貸進行由國家主導的公共工桯,以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把環境營建的餅做大了,一方面讓空間專業者的工作機會增加,同時也因此將給國土計劃、城鄉風貌改造或環境永續發展帶來了機會,如果專業者能將建設導向這個方向的話。

在諸多學門之中,景觀建築工作者(包括產、官、學三個領域)應該站在統合者位置,將都市計劃、建築、環境生態、土木工程等領域結合。事實上,若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在美國新政時期,主導田納西河流域發展計畫的主要角色都是景觀建築師。在美國是先有景觀建築系,之後都市計劃在從裡面分出來。面臨類似的情境,當前台灣的景觀建築工作者或許也可以扮演這種主導的角色,至少在未來的十年間。

我之所以稱這種角色為「景觀建築工作者」,而非景觀建築師或景觀建築專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國內目前尚未建立景觀建築師的證照制度;二方面,我並不認為(但也不反對)非得建立這個制度不可。景觀建築領域誠然重要,而國內景觀建築科系畢業生沒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也的確是問題,但是我認為這個領域關連到空間美學、政治、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諸多問題,過於複雜,若被專業化,恐怕失去了處理風險社會中不確性的各式環境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培養一種「景觀建築工作者」,她們有宏觀的視野,靈活的思考,能夠滲透入產、官、學各界,一方面連結不同領域,二方面可能顛覆既有的分工,讓公共建設能達成永續性(同時包括代內與代間的環境正義)為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文化地景到地景的文化政治

從十七世紀以來地景一詞在西方指的是視覺可見的土地、以及這種視覺方式所發展的繪畫或庭園。 在這種字義下的地景,強調的是特定框架視野的方式、觀看地勢的角度、甚至是理解世界的觀點。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紹爾( Carl Sauer )的倡導,地景這個用語進入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