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樂生院」標籤的文章

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樂生啟示錄

圖片
(本文依我2012年6月在北京清大的演講稿發展而成,修改後的稿子收錄於 反造城市 一 書) 一、遲來的正義         二 〇一二年八月十六日, 監察院針對捷運新莊線機廠在樂生療養院(以下簡稱樂生院)興建所造成的問題對新北市政府、臺北市捷運局以及行政院衛生署提出糾正,糾正事由大致如下:首先,捷運機廠原本規劃於輔仁大學東側的農業區,卻「基於土地開發利益,遭致臺北縣前縣長尤清及新莊市長強烈反對」,而選擇「腹地狹小,且位於新莊斷層」的樂生療養院現址,選址作業明顯不當。其次,衛生署未能即時搬遷院民,任續住區範圍擴大,是「潛在不安全隱憂」,且「徒然造成施工困擾、延宕工期」。第三,保存三十九棟院區建築物的「五三〇方案」乃是「政治考量」及「文化保存」凌駕「工程專業」、是「昧於地質不良事實所為之決定」,導致經費增加、工期延宕。最後,「五三〇方案」相較於拆除所有建築物的原始方案,施工困難度及風險性都提高,且地錨工法無法有效穩定邊坡,導致新舊院區都出現毀損。 [1]          自從二〇〇五年三月樂生院民成立「樂生保留自救會」,開啟了長達八年的樂生院保存運動以來,這是官方第一次公開承認捷運機廠選址在樂生院乃是政策上的錯誤。 正因如此,這個糾正案似乎可說是一個「遲來的正義」。然而我們不免要問,遲來的正義還算是正義嗎?

如果...當初...樂生

圖片
12月2日跑去觀察樂生青年在台北市政府的抗議活動,這次的訴求是要捷運局回填土方,因為機廠的開挖已經使得斷層帶極不穏定,隨時有走山的危機。 一如所料,市府派出一個工程師出來回應,而其回應極盡閃避之能事,一再強調技術可以解決;最後回答不出來,乾脆就走人,我真不知道他們把人命當何物。 回頭想想,樂生的保存運動已經從文化與人權的議題,轉變成公共安全的問題。前者或還有價值觀之差異,後者卻是攸關人命的基本問題,台北市政府與捷運局相關人員竟然還可以坐視不問,完全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有好幾個時刻,如果當初下了不同的決策,也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步。早在1994年時,捷運機廠本來並非設在樂生院,而是在輔仁大學後方的溫仔圳農業區。然而當時的台北縣政府以溫仔圳農業區即將變更為住商混合區表示反對,輔仁大學也以學校即將擴建為由提出異議,最後才 決定將機廠設置於樂生院的現址。如果當時維持原案,樂生不必被拆,捷運也可以早好幾年通車。 而在2004年樂生保存運動開始時,樂生院山坡地部份還沒開挖,如果那時變更設計,也不會有今天的後果。2007年民間的專家學者提出一個保存90%院區的方案,山坡地開挖的部份較少,捷運局卻採取了他們自己提出的保存40%的方案,才會產生今天的問題。 地方既得利益者的私心、工程人員對於技術的過份自信、再加上政客的對自己選票的計算,造成了今天這個全盤皆輸的局面:捷運通車期程延後、樂生院民被迫遷居、重要史蹟被弄得支離破碎、機廠與新院區全毀的風險、數以億計的金錢損失,以及,樂生院民的生命。 點選連結看現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5q3BqaxVQ

樂生的鄰居

圖片
我半年前搬到樂生旁的新社區來住,一部份原因是離學校近,一部份原因也是因為這裡未來有捷運。最近我每天早上帶狗散步到會到捷運機廠去看看,隔著機廠看到被切割但仍很優美的樂生院,以及一輛輛等著進工地的大卡車,心中很感慨。 我不相信機廠未完成新莊線就不能通,選舉到了,本來明年底才會通到新莊站,今年就會通了,不是嗎?我也很希望能趕快通到迴龍來,但是參加過樂生保存運動,又認識住在上面的老人家,就覺得晚點通也無妨。 忽然想起小時學的台灣光復歌中的歌詞:不能忘,常思量。樂生的事情,不能忘,常思量。我是新莊的居民,我也愛捷運,但是樂生的事不能急,要一步一步小心地處理。

都市規劃、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

圖片
都市規劃、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從樂生院保存運動談起 (本文刊登於城市與設計學報第21期) 一、前言 本文思考與分析的起點乃是樂生療養院(以下簡稱樂生院)的保存運動。樂生院是日本殖民政府於1930年在今日新莊地區建立的病院,用來收容與隔離癩病患者。由於該院區被規劃為台北捷運新莊線的機廠用地,並於2002年開始動工,遂引發一系列的保存行動。2002年4月,也就是捷運機廠動工前的兩個月,新莊社區大學、新莊文史工作會、樂生院民等團體共同形成立了「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他們成功地搶救了院內珍貴的老樹,也喚起了新莊居民、媒體、以及其他市民團體對於樂生院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後,以陽明大學、長庚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為主的一些學生更在 2004 年成立了「青年樂生聯盟」,試圖以更積極的行動來促成樂生院全區建築物與戶外空間的保存。然而相關公部門,不管是主導工程的台北市捷運局或是主管台北縣文化事業的文化局,都以保存樂生院將會延宕國家重大建設為由,漠視保存團體的訴求。

樂生的事是全民的事

樂生院的院民與運動團體將於2006年 7 月 26 日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去陳情抗議,在全國媒體的焦點都放在第一家庭的事件時,樂生院好像變成一個次要的問題。但筆者要在此鄭重指出:樂生院的保存是一個全民的問題,而不只是政府、保存運動體與三重新莊居民的問題! 筆者從兩年前就開始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這個保存運動,看著樂生院保存的議題從邊緣而至中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以至於最終爭取到暫定古蹟的資格。原本以為台灣的文化發展將就此往前大步邁進,沒想到到了今天竟然又演變成台北縣長宣稱要在一個月內拆除舊院區的局面,實在是令筆者既痛心又感慨。 其實,該說的話都已經說過了:文建會已於日前聲明指出,文化資產的保存具有普世價值,樂生療養院的保存並非僅關係 55 位院民的居住權,還涉及整體人類文化及歷史傳承的問題;捷運局已經承認,即使新莊機場沒完工,捷運新莊線仍能夠通車,因此影響新莊市區的通勤問題;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提出的機場院區共構方案,已獲得許多專家學者的肯定,但是從提出至今將近一年,未見政府有任何回應;而院民和保存團體也已多次到各相關部會表明了他們的立場,但只落得被警棍驅離的下場。 我們的政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有的枱面政治人物,在這個議題上都只看到所謂新莊三重的民意代表,那為什麼對於保存運動團體的呼籲視而不見?而所謂民意代表又代表了誰的民意?然後,說理說不過別人,就不講話,蒙著頭硬幹。從總統到行政院長到台北縣市長都一樣,人民似乎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筆者想要說的是,樂生院保存是全國人民的事,而不只是官方與保存運動團體的事。這件是將會是一個指標,告訴我們現在的決策者未來會是一個和既得利益團體一起侵蝕公共利益的共犯,還是一個有心從事社會與文化的變革,能帶領我們走出當前這個政治泥沼的人物。我們只要看看我們的總統就知道了:當年陳水扁在擔任台北市長時,就曾經無情地將十四、十五號公園上的弱勢團體驅離家園,這難道不是他後來的治國無能前兆嗎?今天對樂生這個事件有決策權的政治人物,如果也以冷血無情的態度面對這個事情,我們難保他們未來掌有更大權力時,不會作出更為傷天害理的事情。 在一個藍綠對決的政治已經走入死胡同的時候,人民對政府無能已經麻痺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從不同思維切入的新政治,才足以突破當前藍綠意識形態對立所建構的政治擬像。要...

樂生 可以重生

2005.11.25   中國時報      由於部分院民跨海在東京打贏了求償的官司,樂生療養院是否保存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面對古蹟保存運動與政府僵持不下的局面,而且作為運動早期的參與者,我願意提供個人看法。      關於樂生院是否應該保留,至少可以從五個不同觀點來評估。      第一是人道主義的觀點。樂生院民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裡弱勢中的弱勢,長期遭受社會的歧視。由於歷史的因素,他們被迫與社會隔離,在院區中等待死亡。我們今天該做的不僅是金錢的補償,而且還要尊重院民繼續在樂生院原有環境繼續生活的基本人權。      第二種觀點是從醫學史與醫學教育出發,這其實也是去年保存運動之所以成形主要的驅動力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樂生院呈現了不同於現代醫療空間的一個歷史性的見證。它對於醫生與病患關係起著重新詮釋與定義的潛力。      第三是建築文化的觀點。許多建築學者都同意,當初日本統治者興建樂生療養院,是劃時代的觀念,因此樂生院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古蹟。它應該是台灣在建立文化主體性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全民文化資產。      第四種是區域發展的觀點。在今天這個製造業式微、文化產業日漸重要的年代,新莊其實有很好的機會以地方文化產業為導向,從傳統工業區轉型為環境更好的文化觀光區。以目前的條件來看,新莊市大可以結合輔仁大學的學術資源與文化人口、五股的家具設計行業、再加上樂生療養院、以及其他的在地歷史文化古蹟,使得新莊成為一個另類的文化重鎮。      第五個是交通建設與土地開發的觀點,這也是捷運局的觀點。根據捷運局的說法,新莊線全線通車後不但可以有效改善三重、新莊、蘆洲地區進出台北市區之交通狀況,更可促進沿線之土地發展,增加地方稅收。      其實這五種觀點都言之成理,各有充分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但是問題在於,從前四種觀點來看,樂生院應該要留。而從最後一個觀點來看,樂生院應該要拆。更重要的是,最後一種觀點的力量...

救樂生 興文化

《中國時報》昨日「社會焦點」版,刊載「悲歡樂生,見證台灣抗麻瘋史」專輯。然而在見證、肯定樂生療養院的抗麻瘋光榮史後;不幸地,樂生因為捷運機廠的興建,即將於年底被拆除,走入歷史。  目前,有幾個民間團體正積極試圖搶救這個有七十幾年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了以醫學院學生為主的「青年樂生聯盟」、新莊社區大學、幾個文史工作室以及數位歷史或建築學者。然而幾次促請台北縣文化局將樂生院提報為古蹟,文化局都以指定古蹟將與國家重大建設(也就是新莊線捷運)相衝突為理由,拒絕進行正式古蹟審查的程序。捷運系統對於疏解城市交通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定;然而,我們要問的是:城市的發展、擴張與建設,必然和歷史環境以及社區文化的保存相衝突嗎?交通建設一定就是古蹟與弱勢族群的掘墓人嗎?  筆者願意以都市與區域規畫專業的角度,重新來審視這個議題。首先,樂生院的院區保存,不只是古蹟文化價值的問題。我們必須考量整個新莊的區域發展,將樂生院保存視為新莊地區整體規畫的一部分。目前新莊市的地區發展規畫,皆著重在上新莊,也就是以市公所一帶為中心。然而對於樂生院所在的下新莊地區(即迴龍一帶)卻缺乏前瞻性的發展構想,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機廠取代了樂生院,極可能會使下新莊地區生活環境品質更加惡化。因為機廠面積廣大,很容易使得周邊地帶成為一個無人活動的場所,成為都市中的失落空間。這個現象,只要去南港機廠或者北投機廠去看看便不難了解。換言之,捷運的興建雖然方便了沿線居民,可是卻犧牲了下新莊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以及下新莊未來良性發展的契機。  相反地,樂生院若能留下來,反而能創造並帶動下新莊發展的新契機,而且是以台灣本土醫療文化、尊重台灣人民人權為取向的前瞻視野。在今天這個文化產業日漸重要的年代,新莊其實很有機會以地方文化產業為導向,從傳統工業區轉型為環境更好的文化觀光區。以目前的條件來看,新莊市大可以結合輔仁大學的學術資源與文化人口、五股的家具設計行業,再加上樂生療養院,以及其他的在地歷史文化古蹟,使得新莊成為一個另類的文化重鎮。  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以保存樂生院為前提的發展願景,那馬上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化解它與現有的捷運工程的衝突。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此提出兩個初步、但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方案。第一案是尋找新莊地區已經停工的工廠,採取換地方式、遷建機廠。由於這幾年來,有些大型工廠已將生產線移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