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如果...當初...樂生

12月2日跑去觀察樂生青年在台北市政府的抗議活動,這次的訴求是要捷運局回填土方,因為機廠的開挖已經使得斷層帶極不穏定,隨時有走山的危機。



一如所料,市府派出一個工程師出來回應,而其回應極盡閃避之能事,一再強調技術可以解決;最後回答不出來,乾脆就走人,我真不知道他們把人命當何物。



回頭想想,樂生的保存運動已經從文化與人權的議題,轉變成公共安全的問題。前者或還有價值觀之差異,後者卻是攸關人命的基本問題,台北市政府與捷運局相關人員竟然還可以坐視不問,完全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有好幾個時刻,如果當初下了不同的決策,也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步。早在1994年時,捷運機廠本來並非設在樂生院,而是在輔仁大學後方的溫仔圳農業區。然而當時的台北縣政府以溫仔圳農業區即將變更為住商混合區表示反對,輔仁大學也以學校即將擴建為由提出異議,最後才決定將機廠設置於樂生院的現址。如果當時維持原案,樂生不必被拆,捷運也可以早好幾年通車。而在2004年樂生保存運動開始時,樂生院山坡地部份還沒開挖,如果那時變更設計,也不會有今天的後果。2007年民間的專家學者提出一個保存90%院區的方案,山坡地開挖的部份較少,捷運局卻採取了他們自己提出的保存40%的方案,才會產生今天的問題。



地方既得利益者的私心、工程人員對於技術的過份自信、再加上政客的對自己選票的計算,造成了今天這個全盤皆輸的局面:捷運通車期程延後、樂生院民被迫遷居、重要史蹟被弄得支離破碎、機廠與新院區全毀的風險、數以億計的金錢損失,以及,樂生院民的生命。

點選連結看現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5q3BqaxVQ

2 則留言:

  1. 如果當初您早早參與樂生的保存運動,可能就不一樣了。

    回覆刪除
  2. 你可能不知道,我在2004年就參與了樂生運動了

    回覆刪除

從文化地景到地景的文化政治

從十七世紀以來地景一詞在西方指的是視覺可見的土地、以及這種視覺方式所發展的繪畫或庭園。 在這種字義下的地景,強調的是特定框架視野的方式、觀看地勢的角度、甚至是理解世界的觀點。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紹爾( Carl Sauer )的倡導,地景這個用語進入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