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左翼知識份子的風範 - Peter Marcuse在輔大景觀系的演講



一月13日下午Peter Marcuse在我們系上給了一場非場精采的座談,主題是"Beyond design and profit: New York Waterfront"。老將就是老將,不用談理論,只舉了三個案例就點出了社會正義,而不是設計,才是都市問題的關鍵。
Marcuse 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他以非常溫文的方式道出左翼知識份子長年對社會正義的堅持,我相信在場的同學都深有同感。他讓我回想起以前在美國唸書時幾位非常令我敬佩的老師,像是Edward Soja, Sandra Harding, Douglas Kellner, 以曾經親聆演講的學者像是David Harvey, Fredric Jameson, Peter Hall, John Friedmann...等等。回台教書多年,真的很少有這種令人愉悅的知識互動機會。







Marcuse大概沒想到他會在輔大遇到他二十多年以前的學生,就是坐在他右手邊的趙家麟老師。左手邊的帥哥則是這次邀請他來的董建宏老師,多虧他流利而精準的中譯,讓我們的同學能充份理解Marcuse 的演講內容,並能在討論時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最後是大家的合影,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機會讓同學接觸像Marcuse這樣視野寛廣而堅持都市正義的規劃設計學者。

以下 是Peter Marcuse 於一月13日在輔大的演講記錄,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感謝董建宏老師現場的口譯,還有葉映汝小姐的記錄與整理。
----

我的背景一開始並非建築,而是律師,而我所做的規劃設計都是從社會正義這方面著手,我並不是工程師或建築師,而我今天要討論的事情就是如何將社會問題與設計兩方面結合的議題。這次我們要討論三個主題案例,一個是東河的河岸計畫(The East River Waterfront),第二個案例是世貿大樓的敷地計畫(The World Trade Center Site),第三個案例是紐約現在正在評估的2030年的公共建設計畫(The Infrastructure Plan for 2030)。









紐約市總共有五個區,最主要的區塊就是市中心曼哈頓島,在曼哈頓島的兩側各有一條河流,東河與西河,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就是在東邊的東河南邊的水岸計畫。曼哈頓島其實是由很多不同的社區/區塊所組成的,而與這個水岸計畫最有關連的是其中的三個區塊,其一為大家熟知的華爾街金融區,第二是中國城,這區塊裡居住著過去與現在的中國移民,最後是下東區,下東區是早期的猶太移民區,裡面大多居住著勞動移民。這張照片是一、二年前的南邊河港的水岸景像,看起來是非常興盛的樣子,這在當時是個工業區。這兩張照片是大家所孰悉的華爾街金融區,後面都是辦公大樓或是商業金融中心,至於中國城則是位在大樓後方的矮建築群。若就這張圖來看的話,這是舊照片上南邊海港現在的樣子,是目前重要的觀光勝地,布魯克林港。至於在橋的另一邊即是所謂的下東區,此區為過去老舊的國宅計劃區。若從空照圖來看,這以看見這些過去作為船隻停靠的港口,現在它們的不為商船服務,而是為了那些遊覽自由女神像的觀光船隻存在。
(8)這張圖上顯示的黑框範圍即是水岸計畫的規劃範圍,也就是是政府單位對於此案最出的定義,而我認為這個黑色框線便是本計畫許多議題與爭端的開始,究竟何謂計劃範圍?當基地範圍被訂定出時,許多問題就會因此產生,所以基地範圍與人的相關性有很大的關連。在圖面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個水岸研究案的範圍區裡,相關的三個區域都沒有被納入其中,分別是下東區、中國城和金融區,這些區塊和水岸都有密切的連結,但她們都不在研究計畫的範圍內,這樣不包含相關區域的研究範圍在我認為是問題的起點。而在這次的講座當中,我要與各位討論的就是規劃設計者的角色究竟為何?在面對由政府所劃定的規劃範圍,我們規畫者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接著有三個問題要和大家一同討論:一、作為一個規畫者或設計者,你究竟是為誰做規劃?二、在規劃完成以後,它的周遭環境會是如何?三、誰有權決定此區未來的樣貌?
(10)這個水岸計畫當中有個私人的籃球體育場計畫,它希望奠定這是城市中很大型的籃球場,名字就叫「籃球城市」,這個商業場所它所服務的對象都是專業的藍球職員,即所謂NBA球隊,另外就是球隊的觀眾,有錢的人只需要購票就可以入場消費看球賽,這個球場並非為了周遭社區的青少年或孩童,而是為了服務社會上這些有錢有勢想看球賽的消費者。中國城和下東區居民聽到市政府發布的這項消息都感到不悅,我等等會向各位報告其他計劃的狀況。(11)這是在哈德森河道的計畫,住在東河一側的居民反對「籃球城市計畫」是因為他們擔心東河岸計畫會變成圖片上的樣子,哈德森河在曼哈頓的西邊,哈德森河在當時是個廢棄的鐵道廠房,當時紐約卻為了爭奪2012年奧運的主辦權,便有規劃師建議在河岸蓋一個體育場,以此爭奪奧運主辦權,但有許多民眾反對,因為體育場和河道的關係薄弱,同時也使居住在河邊的居民無法輕易接近河流。(12)城市的另一項計畫便是南邊海港之處,這個城市希望將南邊海港變成一個觀光客喜愛的地點,許多的規劃設計都是為了吸引觀光客而做,但當地居民的期望卻是想享有更多能接近水岸的機會,而非只是滿足觀光客的需球。
(13)水岸居民也反對城市的另一項經濟發展計劃,市政府和水岸土地的擁有公司都想招攬更多的觀光客,因此他們希望引進各大國際知名品牌,像GAP一類的商店,讓更多有錢人聚集到此消費,提升地方經濟,更讓紐約的經濟能夠復甦,問題是這些商業行為的引進與當地居民並無關連,高級商品不但是他們消費不起的,這些商店也無法提供他們任何工作機會,因此他們反對這樣的計畫,當地居民並非由於這些設計美觀好壞而反對其興建,而是這些設計在根本上是社會的議題,這些設計考量的對象從來不是當地居民,所以它是個社會正義的問題。城市確實需要發展商業,但這與當地居民的想像卻是沒有關係的。
(14)因此,當地居民集合在一起,並提出一個居民對東河的公平計劃,並且他們頻繁地召開社區會議,盡量讓每位居民提出自己的意見,經過整理以後最後才提出一個公平計劃。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他們很清楚發生在其他城市的問題,(16)像是西雅圖的太平洋海岸的案例,高速公路沿著海岸線跨過,它完全阻絕了人們親近海岸的機會,他們不要這樣的悲劇在紐約發生。(17)這些居民聚集在一起擬出了幾條原則,這並非設計原則,而是社會原則,他們所討論出的原則有以下幾點:一、他們不需要高速公路。二、他們不需要所謂大師級的設計建築。三、他們的社區需要更多的協助。四、他們不需要任何水泥式的建築在水岸附近。居民們真正希望的設計是能有更多的生活機能和更多的公共空間提供大家使用,並且讓更多不同的活動在水岸邊發展,更重要的是紐約市的「真實」價值能夠被展現出來,但這樣的計畫與市政府的想法會產生更多的衝突。
(18)「由誰決定?」在三個主要社區的團體認為,並不僅僅是這三大社區和市政府擁有決定權,而是曼哈頓島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參與,如此才能使得這項決定能在一個民主程序過程中,讓資訊和決策都更民主。住在東河畔的居民集結大家的需求與創意想像,之後尋求景觀建築師與規畫者的協助,(19)他們期望的水岸環境是像這張圖片的,有更多的綠地系統,更重要的是能夠保留社區原來的歷史風貌,像是在西哈林區的舊水泥工廠,水泥工廠被廢棄以後,透過社區居民與團體的力量被設計成照片上的公園,這個公園保留了原有的水泥廠建築,作為歷史的紀念,提醒來到公園的人們這塊地的過去,歷史應該要被放在規劃設計當中,而非一味地捨棄她。
(20)居民們找幾位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幫忙畫了這張圖,他們希望在這塊基地裡能有多種使用方式,而非單一的,(21)這些用途包含社區中心、游泳池、有個開放空間,還有能讓孩子們實行環境教育的地方。她不但是個戶外開放空間,這樣多重的使用方式和市政府所規劃的籃球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最重要的是這些機能都是社區居民所想像的,展現了居民們對開放空間與社區活動中心的需求。(22)他們也不要像這樣視覺突出的奇怪房子豎立在河岸,看起來很漂亮又能吸引國際觀光客,但這種建築對當地居民而言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們需要的不是明星建築師,而是能夠和社區融為一體的建築師和建築設計。(23)市政府對三個社區所提出的規劃構想感到不以為意,因為這種計畫並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特別是商業利益和炫麗的景觀兩部分,更不能讓市政府獲取更多的稅收,因此政府和社區團體之間有很大的衝突,其中最大的衝突莫過於大型商業團體試圖逼迫中國城內的華人移民遷居,這使得市民們舉行一場大型的抗議活動,它的結果是成功的,在圖片上可以看見抗議的標語。在示威過後,市政府終於退讓,最後提出一個折衷的可行性計畫:籃球城市還是會興建,但當地的居民可以以較低的票價購票入場使用,包含看球賽和使用部分的器材,但是這樣的計畫到目前都尚未有新設計的出現,這是因為景氣不佳,市政府和社區都沒有資金興建這樣的計畫,導致此計畫都還維持在紙上作業的階段。
我想跟各位討論的是,在東河水岸計畫當中可以看見它似乎是個設計好壞的問題,但我想問的是:它真的只是個設計的問題嗎?還是它是個社會性的問題?包括了社區居民和政府看待這塊基地的不同方式的使用問題。或者它是個政治問題?有錢、有權就能決定。當我們設計東河水岸之時,我們究竟需要知道哪些事情?還需要了解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了解它的設計理念?還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對這塊地有許多不同的想像?是因為設計費的差異?還是因為政治力量的拉扯?還是鬥爭的結果?到底當我們在設計這種案例的時候需要了解什麼?這是我在學校教學的時候討論的問題,因為當研究生們遇到要解決像東河計畫的問題時,學生們會問我:「我們需要知道什麼?」究竟是「怎樣設計會比較好?所以要學更多的設計想像。」或者是「要知道設計以外的知識,如社會學、政治學方面的知識。」等等究竟「該學什麼?」的問題。










24)第二個要介紹給各位的案例是世貿中心的計畫案,雙子星大樓在2001年9月11日炸毀了,而這個案例的議題是「現在這兩塊空地應該蓋什麼?」
(24)這張照片是雙子星大樓在被飛機撞擊前的照片,當時有大約七千多人死傷,這裡在過去是個很重要的辦公大樓,曾經有很多不同的人在裡面工作,包括很多臺灣的公司都在裡面設立辦公室,那我們應該如何重新設計這個地方?這就是後來主要受爭議的問題點。(25)這張照片是第一棟大樓被飛機撞擊之後拍下的畫面,上面還可以看到第二臺飛機正衝向大樓,(26)這是市政府後來提出的設計方案,此案總共有六棟商業大樓,兩棟高樓和四棟小高樓在周邊,市政府認為這樣的規劃方式可以再度將辦公室租給商業公司,收取租金然後賺更多的錢,至於是貿大樓原址的紀念性空間是在大樓中間的兩小塊綠色地帶,這兩個空間是沒有連結的次要空間,對這項設計不了解的人,只會將這兩塊綠地當作一般的開放空間來使用。另一使得此方案令人不喜歡的因素便是這個計畫案中是看不到水岸的。
(27)為了知道究竟什麼樣的建築能蓋在遺址的位置,由許多的社區團體組成了「傾聽城市」的團體開會討論這樣的問題。(28)在第一次聚會時,傾聽城市找了很多人來,大家圍著圓桌、看著電腦螢幕討論。(29)第二次聚會是在紐約市最大的室內公共會議中心,市政府的計畫會在圖片中的三個大螢幕上可以秀出來給民眾參考,民眾也可以藉每張圓桌上的電腦,把自己的意見輸入後傳輸到中央電腦裡集合起來。
(30)這是國際競圖計畫的結果,只不過這項國際競圖的設計是根據前面的會議紀錄成果所設計的,所有參加競圖的設計師都是依據民眾提供的意見做設計,最後在國際競圖中獲勝的計畫就是圖片上的設計。計畫當中有五棟連續性的建築物,最高的這一棟名為自由塔,自由塔標高1776英呎,而它象徵的就是美國建國的那一年,以及當時是為了自由建國的理念,這些對美國人而言是具有高度意義的。這個計畫還是要和一定程度的商業性做整合,因為這塊土地是私人和政府所共同擁有的,因此除了主要的建築物以外,其他建築物都還是屬於商業性質,包括自由塔內也有商業性的空間和辦公大樓,前面的廣場是原世貿大樓的遺址,他們將其設計為一開放空間,這個開放空間是面向水岸的,因此她變成整個空間的焦點中心,後面的建築物都只是背景,整個設計是面對水岸的。
這個主題計畫將漂亮的設計理念和商業利益做了整合,至於在自由塔的「自由理念」的真實性便不是設計者他們所能夠特別強調的了。這會牽涉到一個「自由」的紀念館,為了紀念美國的建國精神為自由而建立了自由塔,歷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自由紀念館內究竟該展示什麼才能代表美國的自由精神,理所當然地,五月花號是個重要的元素,因為他們逃避了英國對宗教自由的迫害而來到此地,但是美國的自由並不是僅有五月花號能代表而已,還有黑奴的問題,也就是美國在建國過程中自非洲引進了大批的黑奴到美國南方棉花田的歷史,這個部份的歷史是否應該被列入自由紀念館當中?這對美國歷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人在美國歷經多少掙扎才能在現在選出一位黑人總統,但是這些歷史對開發者來說,他們並不想知道,也不想讓別人知道,畢竟這是段黑暗的歷史,這些原因導致自由塔在最後不會有自由紀念館在裡面出現,因為這是個具有很大爭議性的問題,我請教各位「真實」與「事實」的原因也就在此。
這個計畫確實是經過民眾會議,綜合人民的意願來設計的計畫,但是這個計畫應該也不會被實踐,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資本家願意投資這樣的計畫,裡面有大部份的空間是沒有辦法做為商業使用的,所有的商業空間都要被給付很昂貴的租金,因此他們最後會蓋一個較小的商業性辦公大樓,最後會被命名為「世貿大樓一號館」。這個案例是為世貿大樓所做的象徵性設計,它試著解決許多公共的社會問題,但最後因為經濟的因素而無法實行。它告訴我們,當商業利益和社區想像碰在一起的時候,商業利益會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很顯然地,因為金融危機的關係,沒有一個計畫最後會被施行,因為商人的考量是很簡單的,沒有資金他們不會做,沒有利益他們也不會投資。










(31)最後一個要和大家分享的案例是由紐約市政府辦公室提出的2030都市發展計畫
,(32)紐約市長在2007年的地球日宣布這是他所提出的完整公共關係建構計畫的過程,他希望紐約市民能理解未來紐約市的發展問題,並告訴大家這項計畫是長期與居民共同討論出的結果,這是紐約市民希望的計畫。這並不是一本報告書,而是一份政治性的宣言,告訴大家紐約市未來的目標為何。(33)這三項是在白皮書中,關於紐約所需要知道事情的三個標題,市政府試著告訴居民紐約在未來會面對的三大挑戰:第一、紐約市會變得更大,不斷地有人口湧進。第二、紐約市的公共建設會愈來愈陳舊,因此我們要處理這些事情。第三、紐約市的生活空間會遇到愈來愈多的危機。而我所要強調的是在這份宣言中的幾個字眼,什麼地方是「紐約」?「我們」是指誰?什麼是「我們的」?還有什麼叫做「將要」?
當我們將要變得更大的時候,其「我們」並非只紐約全體一起變大,只有紐約部分的人口會變大,例如目前依出生率統計的西班牙移民、中南美洲移民他們會變大,這些是從東歐和南歐來的移民,他們的人口會增大。反而是那些長期住在紐約的人,包括原來的白人和非裔美人,他們的出生率其實是在下降的。因此,這裡的「我們」不應該是個通稱,我們應該要更細部地去討論誰是「我們」。在公共建設的部分,並不是每個地區都同樣老舊,事實上,在新發展和有錢人活動的地區,例如上東區,那些地方的設計和設施都非常新穎和良好,所以地區的新舊建設是個值得爭議的問題。(34)我認為市政府所提的三個問題跟這張圖有關,因為紐約是個非常多元而且區域分布不同的地方,人口的分佈在各區也大不相同,圖面上的黑點,是所謂非裔美人,即黑人所居住的地方,可以從圖面上看到他們大量地及中在某些地區,例如哈林區與同為洋基球場所在的布隆克斯區,另外還有部分的布魯克林區,這樣大量非裔美人居住地與上東區、長島區和皇后區這種幾乎沒有黑點的地區,其生活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圖片上這些地區就是紐約已經發展成貧民窟的地方,這些地方才是白皮書三個問題的發生地點,這些地方的人口會增加,這些地方的公共設施老早就老舊了,這些地方的生活品質因為空氣污染而低,幼兒氣喘的比率比其他地區都要高。因此在這份是政府的宣言中使用的「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紐約人,而是指某些特定的人,使用「我們」這樣的字眼反而會讓很多事實被遮蓋、避而不談。在哥倫比亞大學,老師們在和學生討論的時候,都會問學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們所設計和計畫的對象是什麼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因應這個問題,在計畫裡通常會做人口調查,我們應該要調查他們的族群和族群特性、語言、收入狀況、工作地點和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等等,透過這些基本資料調查,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所做的規劃設計將會影響到誰?影響到什麼樣的程度?以及他們受影響之後的感受為何?他們的需求是什麼?而當我們這樣做設計的時候,通常會和業主的利益有所衝突。
因此針對今天討論的課題,我想請問各位,作為規劃設計系的學生和老師,你們想學什麼?老師應該教些什麼?究竟是設計的議題重要?還是其他的議題會更重要?除了設計之外,我們還有什麼事情需要去了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文化地景到地景的文化政治

從十七世紀以來地景一詞在西方指的是視覺可見的土地、以及這種視覺方式所發展的繪畫或庭園。 在這種字義下的地景,強調的是特定框架視野的方式、觀看地勢的角度、甚至是理解世界的觀點。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紹爾( Carl Sauer )的倡導,地景這個用語進入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