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全球化、懷舊與歷史保存:台北個案研究 (本文發表於2008年都市計劃學會研討會)

摘要

台灣快速的工業化使得台北的地景從1970年以後產生急劇的轉化,這種轉化帶給市民什麼樣的都市經驗呢?而這種經驗又激發了什麼樣的都市意識呢?而這些都市意識與台灣在90年代的文化政治有何關連呢?上述問題正是本文的核心疑旨。本文首先將分析台北都市地景物質形式的變遷,並檢驗其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之間的關係。其次,本文將指出台北都會地景變遷所引發出的兩種不同的主觀經驗或感受。第三,本文將借道小說家朱天心的作品《古都》,從中理解對台北居民的都市懷舊情緒如何產生,以及懷舊情緒所產生的都市保存意識以及保存運動。最後本文指出,台北的歷史保存運動是當代社會行動者採用往昔意象來重組未來烏托邦的圖像,由此觀之,懷舊其實有服務進步性政治目標的潛力,這也是歷史保存運動在當前全球化時代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全球城市、歷史保存、懷舊、都市經驗、都市政治、都市地景、台北

(全文可向作者索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羅賈瓦(Rojava)實驗

20世紀美國無政府主義行動與理家 布克欽(Murray Bookcin)在其提倡的「民主城鎮自治主義」(democratic municipalism )中, 承繼無政府主義的反支配精神,但也針對其缺乏制度設計,提出以基層市民大會、直接民主與跨社區邦聯為核心的制度藍圖,提供一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