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在政治不確定中探索生活自由的可能

本文是一個關於台灣社會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我先說清楚:我不是國族主義者,我不是統派,也非獨派。如果真的需要標簽,我自認為是一個務實的無政府主義者。

兩岸關係不斷升溫,維持現狀似乎不再是選項之一。動武則是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事(有些動物如青鳥、黑熊等除外),那末,如果在和平的狀態下,兩岸以某種形式統一,無論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區、或其他可能,台灣怎麼辦?當前許多討論都集中在國族認同、軍事衝突或外交戰略,但很少有人真正從「人民怎麼生活?」的角度思考。我試圖從生活、地方與公共領域的角度,重新理解政治變遷下社會自由的基礎。我們不應以恐懼來面對政治環境的可能變動,而應理解、準備、並透過社會自身的力量加以承受。

一旦統一,政治制度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變化,但社會文化、家庭結構、地方記憶與社區網絡往往具有更高的延續性。社會韌性(social resilience)在此扮演關鍵角色。它是指:一個社會在面對外部壓力時,仍能維持文化、多樣性、公共生活與互助精神的能力。台灣多語、多文化、多中心的社會特質,使其在政治壓力下更具有延展性。

在這個前提下,兩位無政府主義思想家提供了不同但互補的視野:一位是研究弱者如何在權威之下生存的 James C. Scott;另一位是設計自下而上民主制度的 Murray Bookchin

Scott認為權力越集中,日常抵抗越強大。他在《支配與抵抗的藝術》中提出一句非常重要的判斷:「統治是一場舞台劇,而抵抗在舞台後面。」一個國家控制得越嚴,越壓迫,人民的抵抗就越不會出現在街頭,而會出現在生活深處。

如果統一真的發生,Scott 的理論告訴我們,台灣人會立刻啟動「隱藏文本」的抵抗,這可能包含:在地語言的復興(台語、客語、原民語成為抵抗語言)、文史保存、地方記憶的延續、地下出版、暗語書寫、私密讀書會、祕密社群群組⋯⋯等等。這些都是台灣戒嚴時代做過的事,也都屬於 Scott 的「日常抵抗」。

第二個可能現象是非官方網絡會迅速形成,包括宗教組織、原住民部落網絡、社區大學、家族社群與地方派系,這些本來就在,只會變得更強韌。換句話說:統一會削弱形式自由,但可能會喚醒更深層的日常自由。

Bookchin則主張即使國家權力擴張,地方自治仍然可以延展。他主張「市鎮自治主義」,認為:真正的政治不是在國家,而是在地方;不是在中央,而是在社區、街區、市鎮。他相信,人們可以透過地方議會、社區組織、合作社、自治網絡來掌握自己的生活。但是從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經驗來看,這可能嗎?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台灣與香港不同,與中國大陸更不同,因為台灣的地方自治能力已經非常強。首先,社區營造是台灣最強大的自治基礎,這是「在地互助政治」,不是中央政府說停就能停。復次,宗教組織是實質自治者,台灣的宮廟是「難以被控制的地方公共領域」。再者,原住民族自治本質上就是市鎮自治,包括部落會議、年齡階層制度、傳統領域治理、族語教育、部落共決文化,這些都是不依賴國家的自治制度,即便國家機器變更也不可能被完全消滅。最後,地方派系與地方治理會形成「灰色自治」,他們不會因中央更換而消失,只會換一種方式存在。

樂觀的結論是(反正我們並沒有悲觀的權利),萬一兩岸以某種形式統一,自由並不會消失,而是轉換形式。Scott 的理論告訴我們:強權越大,日常抵抗越強。Bookchin 的理論告訴我們:真正的民主存在於地方生活中。國族國家統一只能改變制度,但無法完全掌控生活世界。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不是被消滅,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我不是國族主義者。 我關心的不是國族對立,而是生活能否保持自由。從社會韌性的角度看,政治再怎麼變動,台灣的社會仍會發展出它的自主性。自由不是大聲喊出的,而是在地方生活、公共空間、文化行動與互助網絡中慢慢養成的。台灣的力量來自它的社會,而不是某一個非此即彼政治選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在政治不確定中探索生活自由的可能

本文是一個關於台灣社會的思考實驗( thought experiment )。我先說清楚:我不是國族主義者,我不是統派,也非獨派。如果真的需要標簽,我自認為是一個務實的無政府主義者。 兩岸關係不斷升溫,維持現狀似乎不再是選項之一。動武則是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事(有些動物如青鳥、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