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時空穿梭的旅人

地理學中有一支學派強調人的都市生活就像旅人一樣,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候在同一天穿越太多不同的舞台,會讓人有點措手不及,來不及轉換自已的角色。今天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中午在藝術學院的學習角落辦了一個小活動,下午1:30就陪大一去參加一個學校辦的敬天祭祖活動。



祭到一半,手機中傳來簡訊,說都更受害人王家已經被市府強拆了,下午3:30要在凱道上抗議。我覺得這好像比祭祖來得重要,於是乎和同學們說再見,搭上捷運往台北去了。王家這件事似乎已成了人神共憤的事,佔滿了臉書的版面,但是臉書只是動員的工具,你還是得上街去當權者才會把它當成一回事。街頭上是很熱血的,年輕學生義憤填膺,我們這些「老」師輩的除了在場為她們打氣之外,也在討論後續我們能做什麼。


由於下午6:00還得回家去接老婆去學校上課,我在五點多回到了輔大。街頭熱血與憤怒的場景忽然一下子變成了寧靜平和的校園,對比真是非常地強烈。在走回研究室的路上,我看著這些幸福的學生,不知道她們知不知道街上的議題,更別說關心了。輔大畢竟是個與世無爭的修院啊!

剛好今天我們系上學生舉行歌唱比賽,我就帶著小予去關心一下。小予看得很開心,但是因為得早點回家休息,我們就先走了。


我經歴了這麼多場景,現在坐在家裡一邊顧小予、一邊寫網誌,我心裡不禁想到就在此刻,那些和我在各場景交會的人們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王家的沒了房子,現在住哪呢?凱道上的學生還在嗎?我的老師朋友們現在是否正在商討大計?系上的學生還在唱歌嗎?我老婆現在在課堂上不知道在討論什麼?這麼多的人,各自穿梭在自已的旅途上,千絲萬縷地,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文化地景到地景的文化政治

從十七世紀以來地景一詞在西方指的是視覺可見的土地、以及這種視覺方式所發展的繪畫或庭園。 在這種字義下的地景,強調的是特定框架視野的方式、觀看地勢的角度、甚至是理解世界的觀點。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紹爾( Carl Sauer )的倡導,地景這個用語進入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