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台灣城市的生與死(續)

這幾年我觀察到在春節期間,我在木柵的老家(景美女中一帶)附近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約在十年以前,每到春節時附近就空出了許多的停車位,像個空城一樣;然而這十年來以來,卻剛好相反,春節期間反而比平常還難找停車位。我對於這個現象的初步假說如下:每到過年時,許多住在我家附近的城鄉移民都回鄉去過年了,因為父母在中南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過去回鄉過年的人自己的兒女也都成家立業了,而他們的父母輩可能也離開人世,結果木柵反而變成新一代回鄉過年的地方,也難怪車位都擠得滿滿的。


這些變化,只有經過長期的生活才觀察得到。我以前從來不覺得木柵是我的故鄉,近年來卻反而有一種故鄉的感覺呢。這時閃過我心頭的是羅大佑早期作品中的一段歌詞:「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卻是現在心靈歸去的方向。」

參考:http://spaces-hope.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文化地景到地景的文化政治

從十七世紀以來地景一詞在西方指的是視覺可見的土地、以及這種視覺方式所發展的繪畫或庭園。 在這種字義下的地景,強調的是特定框架視野的方式、觀看地勢的角度、甚至是理解世界的觀點。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紹爾( Carl Sauer )的倡導,地景這個用語進入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