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Prof. Peter Marcuse 在輔大的演講記錄 (二)

24)第二個要介紹給各位的案例是世貿中心的計畫案,雙子星大樓在2001年9月11日炸毀了,而這個案例的議題是「現在這兩塊空地應該蓋什麼?」

(24)這張照片是雙子星大樓在被飛機撞擊前的照片,當時有大約七千多人死傷,這裡在過去是個很重要的辦公大樓,曾經有很多不同的人在裡面工作,包括很多臺灣的公司都在裡面設立辦公室,那我們應該如何重新設計這個地方?這就是後來主要受爭議的問題點。(25)這張照片是第一棟大樓被飛機撞擊之後拍下的畫面,上面還可以看到第二臺飛機正衝向大樓,(26)這是市政府後來提出的設計方案,此案總共有六棟商業大樓,兩棟高樓和四棟小高樓在周邊,市政府認為這樣的規劃方式可以再度將辦公室租給商業公司,收取租金然後賺更多的錢,至於是貿大樓原址的紀念性空間是在大樓中間的兩小塊綠色地帶,這兩個空間是沒有連結的次要空間,對這項設計不了解的人,只會將這兩塊綠地當作一般的開放空間來使用。另一使得此方案令人不喜歡的因素便是這個計畫案中是看不到水岸的。
(27)為了知道究竟什麼樣的建築能蓋在遺址的位置,由許多的社區團體組成了「傾聽城市」的團體開會討論這樣的問題。(28)在第一次聚會時,傾聽城市找了很多人來,大家圍著圓桌、看著電腦螢幕討論。(29)第二次聚會是在紐約市最大的室內公共會議中心,市政府的計畫會在圖片中的三個大螢幕上可以秀出來給民眾參考,民眾也可以藉每張圓桌上的電腦,把自己的意見輸入後傳輸到中央電腦裡集合起來。
(30)這是國際競圖計畫的結果,只不過這項國際競圖的設計是根據前面的會議紀錄成果所設計的,所有參加競圖的設計師都是依據民眾提供的意見做設計,最後在國際競圖中獲勝的計畫就是圖片上的設計。計畫當中有五棟連續性的建築物,最高的這一棟名為自由塔,自由塔標高1776英呎,而它象徵的就是美國建國的那一年,以及當時是為了自由建國的理念,這些對美國人而言是具有高度意義的。這個計畫還是要和一定程度的商業性做整合,因為這塊土地是私人和政府所共同擁有的,因此除了主要的建築物以外,其他建築物都還是屬於商業性質,包括自由塔內也有商業性的空間和辦公大樓,前面的廣場是原世貿大樓的遺址,他們將其設計為一開放空間,這個開放空間是面向水岸的,因此她變成整個空間的焦點中心,後面的建築物都只是背景,整個設計是面對水岸的。
這個主題計畫將漂亮的設計理念和商業利益做了整合,至於在自由塔的「自由理念」的真實性便不是設計者他們所能夠特別強調的了。這會牽涉到一個「自由」的紀念館,為了紀念美國的建國精神為自由而建立了自由塔,歷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自由紀念館內究竟該展示什麼才能代表美國的自由精神,理所當然地,五月花號是個重要的元素,因為他們逃避了英國對宗教自由的迫害而來到此地,但是美國的自由並不是僅有五月花號能代表而已,還有黑奴的問題,也就是美國在建國過程中自非洲引進了大批的黑奴到美國南方棉花田的歷史,這個部份的歷史是否應該被列入自由紀念館當中?這對美國歷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人在美國歷經多少掙扎才能在現在選出一位黑人總統,但是這些歷史對開發者來說,他們並不想知道,也不想讓別人知道,畢竟這是段黑暗的歷史,這些原因導致自由塔在最後不會有自由紀念館在裡面出現,因為這是個具有很大爭議性的問題,我請教各位「真實」與「事實」的原因也就在此。
這個計畫確實是經過民眾會議,綜合人民的意願來設計的計畫,但是這個計畫應該也不會被實踐,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資本家願意投資這樣的計畫,裡面有大部份的空間是沒有辦法做為商業使用的,所有的商業空間都要被給付很昂貴的租金,因此他們最後會蓋一個較小的商業性辦公大樓,最後會被命名為「世貿大樓一號館」。這個案例是為世貿大樓所做的象徵性設計,它試著解決許多公共的社會問題,但最後因為經濟的因素而無法實行。它告訴我們,當商業利益和社區想像碰在一起的時候,商業利益會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很顯然地,因為金融危機的關係,沒有一個計畫最後會被施行,因為商人的考量是很簡單的,沒有資金他們不會做,沒有利益他們也不會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文化地景到地景的文化政治

從十七世紀以來地景一詞在西方指的是視覺可見的土地、以及這種視覺方式所發展的繪畫或庭園。 在這種字義下的地景,強調的是特定框架視野的方式、觀看地勢的角度、甚至是理解世界的觀點。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紹爾( Carl Sauer )的倡導,地景這個用語進入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