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文化遺產與認同建構:台北與香港的歴史保存政治

(本文刊登於藝術學報第五期)

摘要:

許多城市研究者都指出,歴史保存對當代城市而言,是一種塑造獨特地方意象以吸引觀光客或商業投資的手段。然而對於曾身為殖民地的東亞城市來說,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歴史保存,可能會忽略歴史性地景在政治與文化向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台北與香港的殖民地景保存為對象,試圖理解歴史保存在認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對台北的「首都核心區」、「府前廣場改造計畫」、樂生院保存運動,以及香港的香港歴史博物館、屏山文物徑、天星碼頭與皇后碼頭等個案進行分析之後,本文發現,台北與香港殖民地景的詮釋與再現,與不同社會行動者身分認同建構的計劃相關。其中,由國家啟動的殖民地景保存方案,傾向於營造一種有助於維持統治正當性民族記憶場所;相對地,因為抵擋都市再開發而形成的殖民地景保存運動,則營造出一種關乎公民參與、人權與正義等集體認同的社會記憶場所。在一個去彊域化的世界裡,這兩種歴史保存計劃都可視為不同社會行動者再彊域化的策略,也恆常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羅賈瓦(Rojava)實驗

20世紀美國無政府主義行動與理家 布克欽(Murray Bookcin)在其提倡的「民主城鎮自治主義」(democratic municipalism )中, 承繼無政府主義的反支配精神,但也針對其缺乏制度設計,提出以基層市民大會、直接民主與跨社區邦聯為核心的制度藍圖,提供一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