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教育理念對校園地景之影響-以深坑國小為例

作者:張華芳,顏亮一 (本文發表於2009景觀論壇)


摘要
  具有集體記憶特質的空間消失,似乎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校園地景中也常常發生,尤其當教育觀念有重大改變的時候。然而,校園原本空間形式往往是喚起過去學生和老師們集體記憶的地點。這個狀態下,教育觀念和使用者的集體記憶產生衝突時,不同的相關團體是如何協商出未來的發展呢?本研究近十年深坑國小校園地景的變遷與百年禮堂的保存過程,以探討因教育理念的轉變而改變的校內地景,面對這樣的快速變遷對校內師生們所產生的影響
  深坑國小是一座百年老校,校園歷史始至今年已有110年,期間不斷增建校舍,翻新改建。民國91年之後加入了校園永續計畫,教育部選定為永續校園改造示範學校,成為百大特色森林小學之一。校內唯一的百年禮堂建築年久斑駁,去留問題爭議不斷。研究結果發現,校園空間的配置代表了當代的教育觀念,隨著時代演進、教育觀念的變革,具現代感的教學大樓不斷取代早期校舍,在這樣的沿革下,深坑國小百年禮堂保存與否的爭議反應出師長與學生們對校園環境的快速變遷的轉變。
(如需全文,歡迎來信索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羅賈瓦(Rojava)實驗

20世紀美國無政府主義行動與理家 布克欽(Murray Bookcin)在其提倡的「民主城鎮自治主義」(democratic municipalism )中, 承繼無政府主義的反支配精神,但也針對其缺乏制度設計,提出以基層市民大會、直接民主與跨社區邦聯為核心的制度藍圖,提供一個無...